【摘要】校訓精神是高校文化靈魂所在,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與核心內容,其體現出了高校的辦學理念以及歷史傳承,同時也展現了學校特有的校園精神。校訓精神能夠為師生指明奮斗的方向和樹立的價值取向。本文系統闡述了校訓精神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并從明確校訓精神中的文化內涵、完善高校文化的建設方法、校訓精神進課堂三個方面分析了以校訓精神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設實踐策略。
【關鍵詞】校訓精神 高校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13-02
上世紀初,校訓熱開始興起,各所高校開始注重校訓的編寫工作,相關研究業呈現出了井噴式的發展態勢,校訓發展開始進入全新的階段。隨著校訓熱的減退,人們開始更加理智的審視校訓與大學文化之間的關聯性。正像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闡述的那樣,事物發展呈現出螺旋上升的過程。校訓發展逐漸從過去注重量的擴展轉變為質的提升。校訓作為高校文化難以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高校制度、文化精神的抽象表達。對于校訓精神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合理化的構建大學文化,實現對獨特大學精神的追求。
一、校訓精神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校訓是高校精神文化的理性認同,校訓以其寓意深遠以及內涵深刻的短語,濃縮、凝結了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具備鮮明特色的校訓,積淀了高校文化底蘊,是高校個性和魅力的集中展示。
(一)校訓是高校的靈魂
校訓是高校人文精神的濃縮,是學校建校傳統、歷史以及文化精神的重要結晶,是學校眾多校友、師生以及仁人志士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學校辦學理念、思想以及特色的集中展現,是對學校文化內涵的簡練表達。好的校訓不單單能夠打開歷史文化大門,同時也能夠全面了解精神家園,是學校發展的領航員,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有的校訓能夠體現出大學辦學的理念;有的能夠體現出學校的發展特色;有的能夠體現出學校的培養目標。更多的院校是將這些因素集于一身。這些特色化的校訓,能夠充分引領全校的師生確立正確的三觀,提升人的價值判斷以及理性思考能力,每個置身其中的個體都能夠產生一種獨特的精神面貌。
(二)校訓是校園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校園文化通常可以分成物質、制度、精神以及行為文化,四方面一起推動高校發展以及學生成長,精神文化則是校園文化的本質與核心。所以,構建將校訓精神作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首要任務是充分的認識到校訓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以及突出地位。其次要深入挖掘以及認真凝練校訓內涵。再次,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方式使得校訓精神能夠廣為人知,并產生共識。最后,結合校訓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文化活動,產生品牌效應,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持續發展。
(三)校訓的精神形塑功能
高校校訓因其主旨具備鮮明的價值導向性,能夠告知師生學校倡導什么、反對什么,使得師生能夠自覺的遵守規范,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此外,校訓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有利于更有目的性的闡述高校的訴求,并將具體的方式融入到校訓當中,引導學生按照校訓的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將校訓精神作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設,可以在潛移默化當中陶冶情操、感染情緒,美化心靈,塑造人格。
二、以校訓精神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設實踐策略
(一)明確校訓精神中的文化內涵
在不同的解讀方式下,高校校訓蘊含的文化價值也會存在差異性。高校校訓的文化來源有兩個方面:一種是來自于傳統文化,另一種來自于高校歷史以及奮進精神。校訓文本是傳統文化經典闡釋的重要突破口,校訓當中多少都會存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影子,充分挖掘經典,解讀校訓內涵,一方面能夠熏陶以及教育大學生不忘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熏陶與進行大學生時刻不忘治學治業、待人待己。校訓切忌口號化、形式化,優秀的校訓通常是扎根于學校歷史當中,和這所高校的活動、大事件有著必然的聯系,校訓精神中通常會暗藏著該所高校的氣質。比如河北科技大學將校訓確定為“興業、盡責”,看似簡單的兩個詞語蘊含了科大在建設新校區時候所遇到的困難,同時也彰顯了科大人團結一致,凝聚力量,共同建設新校區的奮進精神。重溫這段校史的時候,很多教師依然能夠產生靈魂共鳴,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承擔起家庭、個人、學校以及社會的責任。對于本校的學生來說,這種根植于校史的校訓精神也能夠催發其他們內心深處的正能量。假如將校史作為大學的身軀,校訓便是靈魂,通過校訓能夠看到校史的厚重,同時也能夠以更加輕盈的校訓引導學生立德樹人,成長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與建設者。
(二)完善高校文化的建設方法
校訓精神能夠體現出學校的文化傳統以及辦學理念,是被廣泛認可,并且能夠充分激勵師生的精神導向,是可以延續以及傳承學校精神的精神、物質載體。實踐當中,區別于校園文化對顯性文化建設的關注,校訓精神的價值功能依然停留在掛牌的階段。校訓精神不單單需要這種固化形式的存在,同時也應該成為一種精神導向。將校訓樹碑立傳于顯眼的位置,固然是可取的,能夠有效的發揮訓育的基本功能,但是將其留存于學生的心底,進而指導精神文化生活,這才是校訓精神的根本所在。
為此,要給予校訓以足夠的儀式感,將其蘊含于某個故事當中,采取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與儀式。將校訓掛到學校禮堂的墻上,向學生灌輸校訓精神,使其能夠刻在所有師生的腦海中,這樣才能夠將抽象化的校訓精神具象化,使得虛幻的校訓精神更加親切,將其作為每一個學校主體的文化標識。此外,要給予校訓動態化的解讀。優秀的校訓能夠具備強大的向心力與感召力,是師生共勉的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準則,能夠引導學校文化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可是校訓精神的產生通常收到了地域文化以及時代特征的約束,所以想,校訓精神的產生通常需要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動態化調整校訓內涵,使其能夠具備文化傳承與訓育的雙重作用。
(三)校訓精神進課堂
校訓精神是大學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其教育屬性通常是隱性的,更多的作用是熏陶感染。毋庸置疑,校訓精神的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其產生的效果是顯著的,可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碎片化的知識開始被學生所廣泛接受,身處校園當中,沉溺于網絡的學生對于外界隱性教育要素的感知度顯著降低。所以,隱性教育顯性化的思想和方式更加貼合實際。校訓教育顯性化更加直接的手段就是將校訓精神引入到課堂中,由對于校訓精神有深刻感悟的校長以及長者,向新入學的大學生講述校訓本身的內涵。
課堂作為高校授課的重要場所,教師在課堂上要保持潤物于無聲,在最頻繁以及細致的授課過程中,向學生集中展現校風、校史以及校訓。如果學生在不同的課堂上都接受過校訓精神的洗禮,那么學生對于校訓精神就會有一定的認知,在課堂外就會主動的尋找與校訓相關的固化物體,從網上搜集與校訓相關的內容。思想政治以及馬克思理論課程都應該作為校訓精神的講解陣地,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充實課程內容。此外,高校輔導員在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要意識的向學生灌輸校訓精神。
結語
綜上所述,校訓精神對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應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高校在確立校訓的時候不單單要注意文本的選擇,同時也要關注校訓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屬性,使其能夠長久的駐留在師生的心中,對師生的思想與精神產生深遠的影響。校訓承載了學校發展的夢想以及責任,盡管其只是作為一個載體或者是平臺而存在,但是它不會被遺忘,而應該充分發揮其本身的訓育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小東.一流大學愿景下的大學校訓文化建設探討——基于高水平大學校訓的語言學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108-112.
[2]尚玉瑞.高校校訓文化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分析 ——以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福建商學院學報(原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6):61-64.
[3]何根海.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池州學院新校訓的文化解構與實踐策略[J].池州學院學報,2014(6):1-8.
[4]黎云.以校訓為載體推進武漢市屬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6):35-37.
[5]方海濤,王驥東.踐行校訓精神構筑校園文化——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改革與開放,2009(7):142-143.
[6]郭金錠,沈哲瓊.以“誠”為本塑造當代大學精神——以集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21-126.
作者簡介:
葉春林(1974.08-),男,湖南臨澧人,漢族,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基建處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