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張玉雙
【摘要】本文從職業院校精準化資助的重要價值進行分析,以此為依據,提出建設資助工作隊伍、實現精準化幫扶工作、構建完善的動態資助管理系統、加強責任追究工作的創新路徑,旨在職業院校利用精準化的資助形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資助,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關鍵詞】精準化資助 職業院校 學生資助工作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34-02
引言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職業院校的學生資助工作經常發生問題,主要就是資助工作沒有落實到實處,資助體系不夠健全,相關的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精準化資助的重要性。因此,要想進一步促進職業院校的健康發展,就要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利用創新性的思維推動學生資助工作的發展。
1.精準化資助的重要價值
1.1經濟價值
國家通過給予家庭經濟較為困難的學生相應的資助,能夠使其順利完成學業,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人力資本的回報率,為職業院校及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通過精準化資助的方式,能夠結合學生的情況及需求,利用學生的發展解決家庭貧困的現狀。另外,職業院校利用創新思維,能夠保證資助工作的效率,從根本上避免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1.2教育價值
職業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教育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①為受助學生提供相應的教育,進一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②對于社會群體進行教育,利用合理化的宣傳方式,使大眾能夠加大對于資助工作的重視程度,加深教育意義。利用與社會主體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渠道,增強實踐能力,更加珍惜資助的機會。總之,利用精準化資助與育人工作相結合的形式,能夠使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
2.職業院校精準化資助工作的創新路徑
2.1建設資助工作隊伍
首先,在職業院校內部建立專門的資助結構,機構的工作人員要積極履行工作職責:逐步建立精準化識別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體系;構建動態化的管理系統等。由于資助工作隊伍由學校的輔導員及教師組成,在建設資助工作隊伍的過程中,要保證工作人員能夠全面理解學校及國家的基本資助政策,在工作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逐步樹立全新的精準化資助思維。另外,工作人員還要明確掌握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變化,從根本上保證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進一步確保職業院校資助工作更加精準化。
2.2實現精準化幫扶工作
在職業院校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過程中,要進一步識別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從精準化的識別避免風險問題的發生概率。第一,要明確各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進一步構建宏觀指導、微觀實施的職業院校工作格局。第二,在內部建立相應的量化指標評價體系,將學生就學當地的消費水平、家庭情況、主要消費情況及自主需求作為基本的參數,根據學生的貧困程度進行分類與評定。第三,職業院校的教師及輔導員要與被資助的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利用靈活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制定差異化的幫扶計劃,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針對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提供多層次的資助。職業院校要將傳統的資助體系作為基礎,進一步創新精準化的資助方式[2]。
2.3構建完善的動態資助管理系統
在職業院校內部,構建完善的動態資助管理,能夠進一步了解被資助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及貧困等級,是否已經有資助等,還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學生的銀行卡消費情況進行動態化管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及時查閱學生的誠信檔案。另外,還能夠對于被資助學生的信息進行合理的總結與處理,利用合理化的分析,為職業院校精準化資助工作開展提供相應的依據。最后,利用信息系統及時更新狀態,保證資助對象有進有出,實現精準化的資助目標。
2.4加強責任追究工作
職業院校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過程中,要保證學校的長遠發展及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進一步創新工作思維,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加強對于權力運行的監督力度。針對于工作人員在資助工作中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責任人要進行責任追究,并根據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對資助資金進行追回,避免資助工作出現問題[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資助體系不夠完善,沒有與育人工作進行有效結合,甚至資助金額發放過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加大對于助學金發放后的后續工作關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資助平臺,將學生資助工作落實到實處,進而為職業院校的長遠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參考文獻:
[1]許麗琴.育人視角下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問題及改進研究[J].智庫時代,2018(52):140+142.
[2]何李莉.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8(45):297-298+305.
[3]劉寶.淺談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廣東蠶業,2017(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