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傭
【摘要】研究主要從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和計劃、學習環境、自我監控學習方面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自主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缺乏目標意識、規劃意識、自主學習意識。針對上述問題,建議教師優化教學方式、創新作業設計;學校提供豐富資源、營造良好環境、改革課程內容、優化教師結構;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培養自主學習意識;調整學習策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 策略 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214-01
高職高專學生是國家人才資源的一個重要來源,對其培養質量的保障儼然成為高職高專院校的一個重要職責。自主能動性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條件,是學校實行自主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1]。若學生在動機、內容、方法、時間、過程、結果、環境、社會性等維度上均能做出選擇或控制,其學習就被認為是自主的[2]。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以及學習效果,與目標、內容與方法、環境和評價有密切關系[3]。基于對相關研究的解析和思考,本文擬從學習的計劃、行動及反思三個方面對高職高專學生自主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一)調查方法
為得到相對客觀的結果,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某高職高專學生在自主學習情況進行研究。
(二)調查對象
研究的調查對象涉及某高職高專學生一至二年級學生。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實際回收476份,有效問卷447份,有效率達89.4%,具有統計意義。
(三)調查內容
研究以學習計劃、行動及反思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采用問卷調查法,自編問卷,從自主學習動機、目標、內容、方法、環境及反思六個方面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問卷采用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題型,分別有單選、多選及文字描述三種題型,問卷信度為0.86,有較高的信度。
二、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學習目標方面
在學習目標方面,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一般,普遍表現沒有長遠的目標,學習計劃性較差,上學趨于任務化和娛樂化傾向,因此學習的持續力上表現較差。數據說明近八成的學生對本專業表現出較強的認可。過半學生選擇讀本專業的原因是工作或家庭;超過六成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任何規劃,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和老師交代的任務而學習。
(二)學習內容方面
在學習內容方面,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學習任務并不是很清晰,甚至把大學當成是高中畢業之后的一個避風港;在專業基礎上,基礎較弱,基礎理論知識有待提高。數據說明過半比例(56.1%)學生課余時間并沒有把時間花費在與專業有關的學習上,更傾向于把時間花費在娛樂、做兼職以及社團活動方面。
(三)學習方法方面
在學習的策略方面,普遍學生能夠很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但主要以傾聽為主,缺乏目的意識。數據表明91.4%的學生基本能夠適應大學的適應方式。76.4%的學生主要選擇的學習方式是上課或相關講座。
(四)學習環境方面
在學習環境方面,本研究主要從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進行調查。大多數學生對學校的物質比較滿意。原因在于充足的自習座位和圖書資料。但書籍更新速度以及氛圍欠佳。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老師指導不夠細致、頻次不高。總的來說:學生對學校的物質環境相對滿意,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師指導力度不夠、學生的作業任務量大,在學校開展的專業講座方面,學生有興趣但并不大。
(五)學習反思方面
在學習反思方面,普遍學生自評自主性學習較弱,在計劃和目標的調整上并不及時,在學校的專業課開設方面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學生對自己的自主性學習評價方面過半學生認為自己的自主性較弱,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沒有自主性。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問卷調查,結合訪談追因,從學生反饋的影響其自主性學習因素來看,主要因素有學習環境因素、自身因素以及教師因素。具體表現為:學習氛圍不夠、資源匱乏;自制力不夠、學習目標、動機不強等;課程理論性較強、枯燥乏味、作業量大等。
(一)教師層面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核心經驗,恰當結合理論與實踐,做到理實結合,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課后作業設計,避免重復作業,重質而非重量。
(二)學校層面
一是改革課程內容,實現理實一體化,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優化教師結構,保障專業指導,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三是營造良好環境,保障學習條件,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環境保障。四是提供圖書、講座、網絡信息,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學習資源保障。
(三)學生自身層面
一是樹立學習目標,培養自身自主學習意識;二是調整學習策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三是加強行為控制,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暢.學生自主學習探析[J]. 教育研究.2014.07.
[2]龐維國,劉樹農.現代心理學的自主學習觀[J].山東教育科研. 2000,(7-8)
[3]朱祖德,王靜瓊,張衛,等. 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的編制[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