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仙丹
【摘要】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下,要求學校和教師除了需要重視加強對小學生的智力教育,還需要高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將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作為根本教育目標。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際,立足具體教學案例,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創新路徑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244-01
引言
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尚未出臺統一教材和課程教學規范(本文所舉的案例均采用北師大版心理健康教材)。專業教師少,不穩定,以至于教師在教學中具有較強的隨意性,自主進行教材和課程內容選擇,沒有各年級各年齡間的梯度,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因此教師有必要積極創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尋更多新穎有效的教育路徑,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一、革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小學生看似沒有心理問題,其實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應該從“未病”開始做起,防患于未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切實保障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通過結合專業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堂,適時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在有效深化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達到全面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目的。
二、更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在有效創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進行積極創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就實際情況來講,學生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因此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還應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不同需求開設不同主題的課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差異,通過主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例如五年級《了解自己的情緒》,利用“頭腦特工隊”電影素材,將情緒喜怒哀懼轉化為電影中的人物樂樂、憂憂等貫穿整個課堂,順應學生認知,充分調動活動積極性,并在如此大片的指引下,認識到各種情緒的正面價值,而非大部分教材所說的回避消除這些負面情緒,內容形式都極具創新。再到六年級《正確表達情緒》,在五年級的基礎上通過同一個電影素材,對憂憂的表達分享再回到自己不同情緒下的表達體驗感悟,效果就出來了。從而五六年級對情緒的教學設計的梯度就非常明顯了。
三、創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1.明確學生實際需求
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理念,還應明確學生實際需求。在實踐教學中,需要加強學生需求的了解,通過切實有效的分析確定學生遭遇的心理困惑。根據統計分析得到的結果,可以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學生觀察,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創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檔案,記錄學生心理問題,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學習情況,為創新心理健康課堂提供參考。
2.設計心理健康課堂
在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材內容安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選取喜歡的內容進行編排和表演,并指導學生根據自己所處環境進行角色調節。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表現出的問題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在活動中領悟心理體驗,繼而得到心理健康發展。
例如在四年級《我和同學》一課的輔導中,在學生產生與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初步認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思考自己與同學之間的情誼,鼓勵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在該方面遇到的問題或煩惱,然后有針對性的為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同學情誼對個人學習與生活的重要作用。
3.開展親子團體輔導活動
開展親子團體輔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同樣也是有效創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重要路徑。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都和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親子團體輔導活動,能夠使家長發現自己與孩子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心理問題得到解決。
例如在四年級《我愛爸爸媽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親子團體輔導活動,采用繪畫藝術表達,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創作,在創作中表達、體會、感受,并在活動后通過布置“家庭作業”,組織家長與學生通過共同努力完成目標任務。家長和學生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學會以正確的方式溝通問題和表達情感。而教師則需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在適時為家長提供正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可以主動配合教師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實際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需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結合學生實際需求等情況,與具體教學內容相協調,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教育方式,不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創新,以便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效用,真正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秀玲.關于家校合作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討[J].學周刊,2018(3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