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
摘 要:推進中職學校課程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必然要求。中職學校可以在活力課堂和課程改革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探索實踐,積累成功的做法和經驗。這也將對進一步深入推進語文活力課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職語文課堂要想煥發活力、綻放光彩,就必須“活”起來,要兼顧科學與人文,重在合作分享與自主探究。
關鍵詞:中職語文 活力課堂 教學優化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1
一、對活力課堂的本質認識
活力課堂的“活”重在學生。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學起來、活起來是教師每節課都要思考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課堂要教什么、怎么教,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這是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要求。所謂的活力課堂,就是在追求課堂有效性的基礎上,由有效→高效→優效→活力課堂。即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提出追求課堂的科學性與高效性,進而生成合作分享、思想開放、資源整合的課堂。
那么,如何使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是擺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中職語文活力課堂的目標要求
在職校教育課程體系中,語文課屬于公共基礎課,具有文化基礎的地位。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職校語文課程的重要價值遠未發揮出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分析職校語文教學現狀,其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重專業課輕語文課,忽視了語文對生活的作用;教法單一,疏離了學生對生活的理解。
中職語文活力課堂改革的關鍵和前提是理念的變革,必須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頭腦,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廣泛吸納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同時,語文教師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創建新課堂為契機,提高自身學科專業素養、教育理論素養,實現素質整體提升。這樣,才能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富有職業教育特色、富有活力、務實高效、頗具語文學科味兒的新課堂。
三、中職語文課堂如何“活”起來
1.悟透人文,反復誦讀,讓課堂“活”起來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誦讀、體系、主導是三大常規教學意識。具體來說,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體系是語文教師的主要思想,主導則是語文課堂的主方法。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讀就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環節之一。 從誦讀入手進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熟讀以致背誦,這樣循環往復,逐步加深體會,對一篇文章才能曉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當美妙之處。
例如,在講授《雨霖鈴》這篇文章時,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鄧麗君演唱的《雨霖鈴》,營造離別傷感的悲涼氛圍。再用江淹的名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輕叩古典詩詞的門扉,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同時,通過展示已收集的有關“離別”的文章和音頻朗讀,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深感悟詞人的離情之美,進而探究本詞的教學重難點。[1]
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所以說,語文課引導學生悟透人文,反復誦讀,品味感受,熏染情操是語文課堂“活”起來的前提。
2.豐富活動,合作探究,讓課堂“活”起來
活力課堂應當給予學生參加探究性活動或競賽的機會,使其在思考和探索中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思維。而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設計和引導。
比如,在講到魯迅作品時,我們可以高中學生首次遇到的魯迅作品為契機,開展魯迅作品閱讀月活動。再比如,在講到四大古典名著時,可以嘗試以節選的名著中的片段為切入點,開展名著閱讀知識競賽活動。在《雨霖鈴》這首詞中,我引導學生探究“詞人筆下的“愁”為什么那么濃?”這個教學難點時,重點抓住“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一特寫鏡頭,設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學生們通過表演,感受詞人與情人間難舍難分的離情。同時,在文本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們又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既然離別如此痛苦,詞人是否可以不走呢?學生們合作探究,討論積極熱烈,見解獨特個性,課堂效果良好。
3.信息化教學,多樣手段,讓課堂“活”起來
在信息化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無線網絡的覆蓋,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平臺更加多元化。《離太陽最近的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以“用心靈感悟自然,用行動保護環境”為主題展開。在講本節課之前,我將“北極熊·一個夏天的奧德賽”的短片發至學生“學習交流微信群”供學生觀看。通過生動形象直觀的動畫,引發學生對生態保護的關注,開啟關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探究之旅。將教學主題可視化、形像化、生動化,使得學生樂于完成知識初步探究。[2]
再如,古詩文鑒賞課程普遍存在教學資源單調、教學方法落后、教學過程枯燥的問題。這一狀況的出現往往導致古詩文鑒賞課程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的降低,而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不利于課程教學活動的穩步開展。但伴隨詩歌鑒賞和網絡資源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設備,實現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并能夠以此為基礎構建起“學本位”的教學環境。此外,由于網絡知識具有豐富性、共享性的特點,故而能夠解決教師教學知識面窄的問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所以,在現階段網絡信息化的學習背景下,將信息化教學融入中職學校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很容易通過教學平臺等媒介把握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更有時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中職語文活力課堂的效果收獲
課堂教學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課,就是創造活動的源頭,就是教育信念的萌發園地。”“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是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對教學精辟獨到的見解,也是我們教師熟知的教育格言。活力課堂就是采用“教、學、做合一”的行動導向,堅持“做中學、做中教”,注重因材施教將課堂教學行動研究落到實處。
簡而言之,活力課堂就是在教學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學生的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會永遠激情與知識比翼齊飛!
參考文獻
[1]克勞斯·貝克.職業教育教與學過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6).
[2]黨紅英.素養在常識積累中提升[J].光明日報考試雜志社《考試》語文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