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鴻鵬 許鵬
【摘 要】以歷次海島普查成果數據為切入點,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通過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影響兩大主線闡述了海島數量動態變化形式,根據當前遼寧省海島開發利用現狀、以方法解讀、實例剖析方式分析了海島數量的動態變化成因,提出未來海島數量動態變化發展趨勢,加強維護海島自然資源良性循環科持續發展的模式。
【關鍵詞】海島;數量;現狀;變遷
中圖分類號: P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0-010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0.042
Study on the Change of Island Number in Western Liaoning Sea Area
NIE Hong-peng XU Peng
(liaoning Marine Pre-warning and monitoring center,Shenyang Liaoning 110001,China)
【Abstract】Taking every island survey data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on the basis of ful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by natural factors,social factors affect the two big main island quantity dynamic change form is expounde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is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by taking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instance analysis method analyzes the island in the number of dynamic factors,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island quantity dynamic change,strengthen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islands to maintain virtuous cycle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Island;The number of;The status quo;Change
海島是我國國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維護海洋國家海洋權益、壯大海洋經濟、拓展海洋發展空間的重要依托,是構建美麗中國的特殊地理實體。隨著2010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的頒布實施,海島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在海洋經濟、國防等領域的地位日益重要[1]。根據公開出版發行的資料記載,海島統計數量一致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與此同時,收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當前遼寧海域海島實際數量也發生了變化,筆者以遼西海域(含雙臺河口及以西海域)為例,用實例分析了受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影響海島數量變化的成因,探討了未來遼西海域海島數量動態變化趨勢,為科學地保護、合理地規劃、有效地利用海島資源提供參考。
1 遼西海域海島數量概況
根據公開出版發行資料記載,建國以來遼寧省經歷3次大規模的海島調查工作,調查成果中對遼西海域海島定義及數量進行了闡述。
1.1 全國第一次海域地名普查
1979年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海域地名普查工作。遼寧省省從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間,在國家統一部署和指導下,對全省沿海島礁地名進行了全面普查。普查中對島嶼數量的界定范圍為“大陸海岸線以外,大潮高潮面以上,露出面積超過500m2的四面換水的天然陸地。”此次采集成果中納入統計的遼西海域海島數量為8個[2-3]。
1.2 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
20世紀80至90年代在全國開展了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工作。此次調查范圍為面積500m2以上的海島及其具有特殊意義面積不足500m2的部分小島。調查結果顯示遼西海域共有8個500m2的海島,其中有居民島1個,無居民島7個[4]。
1.3 全國海域海島地名普查
2010年國家海洋局啟動了全國海島地名普查工作。此次調查范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中海島的定義“指海岸線向海一側的四面環海水并在高潮時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依據此次調查成果,遼西海域共有75個海島納入標準名錄,其中有居民海島1個,無居民海島74個[5]。
2 遼西海域海島數量變遷成因
縱觀幾次普查,結合各地市、縣地名志等有關成果分析,由于歷次海島普查對調查對象界定方式的不同,公眾對海島的數量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受海水、泥沙、風浪等自然因素及港口建設、水產養殖、濱海旅游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海島作為一種特殊的地理實體其數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2.1 自然因素的影響
在我國因海浪侵蝕而形成的島嶼,多靠近大陸邊沿地帶,面積較小,因而部分海島形狀、面積及數量等屬性較長的時間內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個別海島受風浪的沖擊已由獨立個體被分割衍生出數個海島;或者個別海島常年受風浪的打磨,有的現已失去海島屬性衍生成為低潮高地,有的海島甚至已經滅失。而遼西海域,由于地處渤海內部,受渤海海浪的影響在較短的時間內海島數量的變化不明顯。
受歷次調查數據表明,遼寧省海島均屬基巖類海島,然而近幾年在個別地區河口,蝦圈內泥沙的沖積,已經新形成數個泥沙島,遼寧省海島構成也由歷史上單一類型的基巖島形成了基巖島和泥沙島多類型組合。以盤錦市鴛鴦島為例,該島位于盤錦市雙臺河口,形成之初由兩個低潮高地構成,近幾年由于河口泥沙的沖積,兩處低潮高地目前已連為一體,形成了面積較大的泥沙沖積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