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徐娟
【摘 要】目的:研究經腹部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治療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為43例,對照組患者采取經腹部子宮肌瘤剔除術,研究組患者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研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各項臨床指標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經腹部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7.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2
子宮肌瘤屬于臨床發病率極高的良性腫瘤,中年女性為主要患病人群,主要臨床癥狀為月經過多、月經周期延長、排便排尿困難、下腹部包塊、繼發性貧血等,部分患者流產或不孕[1]。傳統經腹部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出血量大,創傷面積大,不利于女性患者術后恢復。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出血量少、創傷面積小、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勢[2],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經腹部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為43例,研究組患者年齡為28-49歲,平均年齡為(36.21±2.42)歲,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3.67±1.55)年,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7-49歲,平均年齡為(36.17±2.36)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3.72±1.5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具有統計學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經腹部子宮肌瘤剔除術,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取患者仰臥位,消毒鋪巾后于下腹部設置橫向切口,從患者盆腔中將子宮提出,在提出子宮周邊纏繞紗墊,探查子宮肌瘤個數、位置、大小,將稀釋后的垂體后葉素12U注射入子宮肌瘤肌層,如肌瘤屬帶蒂漿膜下肌瘤,需將瘤蒂基底部切斷,并縫合切口。肌壁間肌瘤及無蒂漿膜下肌瘤,在其表層將肌層切開,切口長度約為子宮肌瘤直徑的65%左右。將肌瘤利用夾鉗提拉,鈍性分離肌瘤周邊組織,完整剝除后將肌瘤取出。
研究組患者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取平臥位,頭部低于臀部,鋪巾消毒并在患者臍輪上緣設置縱向切口,長度為1cm,將氣腹針穿刺,并進入患者腹腔內部,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為12-14mmHg,第1穿刺孔以10mm torcar穿刺為基礎,將氣腹針拔出,置入腹腔鏡,第2穿刺孔為右下腹部麥氏點,第3穿刺孔為左下腹反麥氏點,第4穿刺孔位于1、3穿刺孔之間。利用腹腔鏡探查患者子宮肌瘤數目、位置、大小,針對不同位置的子宮肌瘤采取不同的剔除術。肌壁間子宮肌瘤需利用穿刺針將稀釋后的垂體后葉素12U注射入子宮肌瘤突出位置附近肌層,利用抓鉗抓緊子宮肌瘤,采取牽拉旋轉的方式將子宮肌瘤剔除。剝離過程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血,并使用雙極電凝止血。
1.3 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等臨床指標,統計兩組患者切口出血、腸梗阻、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并發癥發生率使用%表示,檢驗方法為檢驗,臨床指標使用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數據分析比較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2.0,P<0.05表明統計學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
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等臨床指標,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切口出血1例、術后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43)6.9%,對照組切口出血3例、腸梗阻2例、術后感染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43)20.9%,研究組患者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臨床發病率較高,主要發病人群為育齡期女性,主要類型包括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子宮肌瘤與正常子宮組織分解明顯,存在包膜,顏色為白色,主要臨床癥狀包括白帶增多、腹部包塊、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加、貧血等,部分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癥狀,經婦科檢查可發現病情[3]。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主要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經腹腔子宮肌瘤剔除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研究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經腹腔子宮肌瘤剔除術屬于臨床應用廣泛的傳統術式適應癥廣泛,術中可隨時調整術式,主要缺點為術中出血量大,創傷面積大,不適合肌瘤個數多、直徑大的患者[4]。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屬于微創手術,利用冷光源對腹腔內部臟器照明,并將手術器械與攝像頭連接,利用數字化的成像技術能夠準確顯示肌瘤的特點和大小。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采用4孔操作,切口面積小,腹腔僅殘留少量現狀瘢痕,出血量少,患者恢復速度快,感染、切口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低[5]。
由此可知,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雯博.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及對術后妊娠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0):10-12.
孫琳.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和經腹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10):78-79.
吳艷芳,陳蕾,魏燕等.亮丙瑞林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及對血清IGF-1、VEGF與性激素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9,31(05):702-706.
王憲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對比[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40):41.
劉婷,胡小婷.子宮肌瘤術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與預防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