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萍

【摘 要】目的:探討膽結石手術患者中個體化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方法:以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膽結石手術的9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患者入院順序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按常規護理模式實施護理干預,48例觀察組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焦慮評分(SAS)、抑郁評分(SDS)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各項恢復指標所用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行膽結石手術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促進了患者術后恢復,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個體化護理;膽結石;手術;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575.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膽結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是在人體的膽囊、膽管內而發生的結石。臨床上均是采用手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尤其是伴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手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是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常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恐怖等多種不良的情緒,進而在一定產業能高度上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和治療效果[1-2]。因此,必須要對患者給予有效的個體化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個性化護理的應用效果,特以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膽結石手術的9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以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膽結石手術的9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鏡手術,知曉本次研究詳細,并自愿參與其中。同時,將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免疫系統和血液系統疾病者等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
按患者入院順序將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8例,男24例,女24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45.5±24.5)歲,最短病程1年,最長病程6年,平均病程(3.5±2.5)年;觀察組:48例,男25例,女23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46.5±25.5)歲,最短病程1年,最長病程5.5年,平均病程(3.25±2.25)年;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基本相同,對比結果呈P>0.05,表示本次研究具有學術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以及手術治療方式和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工作;術中協助醫生完成手術,并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術后,做好患者的疼痛護理干預,并對患者進行基礎性的術后護理。同時,對患者進行并發癥預防護理,并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早期開展康復活動。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內容:(1)個性化環境護理:患者入院之后,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并結合患者的意愿、和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病房環境進行合理的布置,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舒適的病房環境。(2)個性化健康教育:充分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選擇最為恰當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膽結石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并對手術治療的方式、安全性、有效性、相關注意事項等進行介紹;(3)個性化心理護理:術前,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據此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同時,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全身放松等方式,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1.3 觀察指標與判斷標準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分。
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的情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開始進食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3]。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有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各項指標恢復時間對比
如下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肛門排氣時間、開始進食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四項指標對比,均呈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對比
術后,對照組SAS評分為(39.45±6.22),SDS評分為(38.57±6.07);觀察組:SAS評分為(29.89±2.89),SDS評分為(30.57±3.05);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項指標對比,結果呈t=9.657/8.159, P=0.000/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膽結石在臨床上尤為常見,其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其與患者的年齡呈正比關系。臨床上,膽結石患者常出現右肋部疼痛、惡心、厭食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以促進患者康復。但是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因為對手術知識、疾病知識不了解,且在疼痛的影響下,常常出現多種不良的情緒,進而影響患者的預后[4]。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中,必須要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術后預后。
以往臨床上均是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在此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提高其護理效果。與常規的護理模式不同,個性化護理干預是對常規護理的補充和完善,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精神層面而進行,從個性化環境、個性化健康宣教和個性化心理護理等方面,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進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效果[5]。
本次研究結果也充分表明:通過個性化護理干預后,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的患者,且患者術后的肛門排氣時間、開始進食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對膽結石手術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有效緩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了患者的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張紅云.個體化護理在膽結石手術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9):15-16.
崔艷榮,姜彩紅,楊美潔.應用個體化護理改善膽結石手術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0):106.
胡曉婭.個體化護理對膽結石手術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02):166+168.
孔放.個體化護理應用在膽結石手術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02):258-259.
汪家玲.個體化護理應用在膽結石手術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8):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