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思想理念和智慧精華,不僅蘊含著濃厚的人文精神還滲透著泱泱華夏無尚的歷史榮光。它是中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僅有利于樹立我國民眾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夠加強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對于形成文化號召力和凝聚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就當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找到當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繼承與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結合時代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希望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在跟隨時代的腳步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有更輝煌的表現。
關鍵詞: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 ?傳承
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的進程中,由于受到社會變遷和時代變革的影響,導致無論是在研究形式上還是研究的視角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就形式來看,在我國的傳統歷史上,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闡述一般情況下都是文人墨客以隨筆、雜記、詩詞歌賦等形式下進行的,而這些形式在某程度上來說并非是傳統文學的正統平臺。而像是正史、傳記這類的“高貴”的文學體系偏偏又對于傳統節日文化沒有專門記載,盡管會有些許涉及,但也是寥寥幾筆,沒有主體內容。直到20世紀初,隨著現代民俗學的興起,才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真正的走向了科學發展的道路,正式的向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從視角上來看的話,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從寥寥幾筆到真正的發展成為學科,可以說走過了很漫長的發展階段。20世紀初至今,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始終是站在民俗的視角上進行分析和探索的。并且基于民俗學的學科特點上,對于中國傳統節日中的節日起源和節日傳說都進行了仔細研究,但是就理論的深度來說,還尚且不夠,而且從整體來看,對于傳統節日的研究,在精神和理論兩個層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當代的許多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著述中,對于節日故事似乎都有著獨特的偏好。譬如說《節日民俗故事》、《節日的傳說》、《中國的節日》等,都以通俗的視角對節日故事進行了相關的探討和講述。再有就是節日的溯源方面,我國的學者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像是在《中國古代節日風俗》、《中國的民間節日》等民俗書籍的著作中,就對中國諸多傳統節日的起源進行了深度挖掘。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
(一)文化傳承的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他的發展并不是一朝形成的,從春節到重陽、從端午到中秋,它們以自然節氣的規律作為發展背景,可以說中國傳統節日的出現體現了我國先輩們的智慧凝結。而且從內容上看,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在沐濡了傳統風俗的特性,浸潤了文化底蘊,可以說它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核心載體。當科技推動社會的腳步不斷向前的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也在漸漸脫離傳統的束縛,朝向更現代化的程度發展。可以說在現代高度存在的壓力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已經越來越趨向于規律性的生活系統,而傳統節日的存在適當的對這樣單調的規律性生活進行了有效調節,讓人們能夠擺脫固化的生活模式,對身心進行自由的洗禮。其實對于中國人來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存在的價值不僅僅是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指引,同時也是將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之間形成對接的橋梁。
(二)道德建設的價值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在經歷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不僅融入了中華兒女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樣的也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還是中國傳統道德建設最堅實的社會基礎。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凝聚著中國上下五千年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以及他們的智慧與勇氣。譬如說春節期間,人們總是要舞獅舞龍,展現人們的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生活精神。而中秋賞月,則寄托著人們對于家庭和睦,幸福團圓的美好向往。可以說無論是哪個節日都寄托了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熱愛。
并且在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傳統節日不僅具有較強的倫理道德的價值,并且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道德教化的一個廣闊的平臺。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國的歷史傳統中,有許多的普通民眾是沒有機會接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的,而傳統節日以民俗的形式讓這些沒有機會接觸更高水平知識的普通民眾,得到世俗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而這樣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化形式也是深受這些民眾的偏愛的。所以對于中國傳統節日來說,在道德的建設方面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的。
(三)經濟發展的價值
其實我們說,在我國傳統節日的發展進程中,不僅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內容,并且對于經濟的發展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推動作用。我們都知道,每當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民眾經常會走親訪友,參加聚會,而且許多的集會、商家都會在這個時候進行促銷,這樣節日的發展就對經濟產生了十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而且在當代社會,一些地區出于經濟發展的考量,經常會以政府為基點利用傳統節日的特殊性進行招商引資,開發地區經濟,實現地區的全方位發展。所以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我們也能夠看到傳統節日文化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二、當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社會現狀
(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流失
對于我國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說,人們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甚少,不僅僅是社會節奏給予的生活壓力讓人們無暇顧忌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最主要的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內涵的追求已經漸漸消失,除了對放假、出游感興趣之外,似乎傳統節日與平常的周末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這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來說無異于是一種嚴重的打擊。特別是當代的年輕人,盡管對于傳統文化有些許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往往是存在于節日表面的。也就是說現在的年輕人對于我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放假這樣一個層面上,對于其中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都不甚清楚。甚至有許多的年輕人對于中秋節為什么要賞月,端午節的存在是為了紀念誰這樣的問題都無法準確回答。而當今社會的節日風潮也往往沒有將年輕人往更深層的民族內容上去引導,所以導致我國的傳統節日成為一種無意義的擺設,很難再發揮其凝重的文化血脈的維系能力。而且由于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所以許多復雜的傳統節日活動也開始越來越簡單化,越來越浮于表面,這就讓人們在欣賞中漸漸感覺單調乏味,與此同時對于節日的感受也就越發的淡薄,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很可能會導致我國的傳統節日流于周末放假的趨勢。可以說,這些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社會現狀,同時也是未來發展中必然要解決的問題所在。
(二)社會轉型造成了巨大的文化缺陷
其實我們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所以會出現精神價值的流失,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我國社會轉型的速度過快,這些文化底蘊沒有一起進行時代變遷就被遺棄在歷史長河中了。可以說時代的腳步推進了中國從持續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向著工業社會的形式進行急速轉變,但是傳統農耕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傳統節日卻缺少了現代生活的一種時代化的介入,所以才會導致在許多地方于社會發展之間存在巨大的不協調,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傳統文化的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傳統的農耕文化中,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所以過節就意味著每家每戶要有許多具有節日符號的食物、服裝進行搭配。但是對于現代社會來說,無論是粽子、元宵還是春節才能吃的餃子,已經隨處可見,所以人們已經沒有必要等到過節的時候才去享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標志著人們從傳統的缺衣少食中走了出來,那么人們對于節日的期待和向往也在這種物質豐裕的社會現狀中逐漸流失。
(三)西方節日文化的強勢沖擊
伴隨著我國傳統節日的漸受冷落,與之相對應的卻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外國節日文化的蓬勃發展,這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強勢進駐中國,其火爆程度不亞于我們以往對于傳統節日的慶祝。特別在年輕人的文化理念中,它們受到了特別的偏愛。而我國的經濟市場對于這方面的內容不僅沒有給予適當的控制,相反大肆宣揚。我們能夠看到,大街小巷,沒到圣誕節的時候,各家商戶都打著圣誕的旗號進行促銷,那場面堪比春節期間的采購熱潮。而且不僅僅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西方節日的熱情追捧,最主要的是媒體網絡的大力宣傳,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遺忘了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漸漸適應了西方文化帶來的所謂更新潮的生活理念,可以說這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來說,無異于在胸口上插了一把刀子。
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深度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的節日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它不僅展現了先人們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同時也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可以說我國對傳統節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形成了完整文化體系,它不僅囊括了精神文化層面的追求,還在行為文化層面、物質文化層面都有著極深刻的表達。這些傳統節日彼此依托,相互作用,構成了我國獨有的博大精深的節日文化。而對于我們這些繼承者來說,必須真正的虛心去深度挖掘節日文化內部存在的歷史底蘊,并找到核心的文化內涵,真正的做到傳承民族精神,推動中華文化的整體發展。
(二)正視外國節日文化的亂入汲取積極內容
對于外國節日文化的進駐,我們必須要正確對待,既不過分崇拜也不過分貶低,要正視外國節日能夠在中國形成熱潮的真正原因,無論是由于營銷也好,還是文化內容上的廣闊性也好,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要想能夠在中國土地上重新樹立指引地位,并走向世界的話就必須要能夠汲取西方節日文化中的現今因素,這是我國社會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必然缺陷。而只有我們能夠正視這種缺陷我們才能夠發現問題,找到原因并解決問題,圖謀更遙遠未來的發展。我們要學習西方節日文化體系中的創新精神,要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元素的發酵下醞釀出更有魅力的文化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于外國文化之間形成抗衡,并讓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平臺。
(三)注重青少年群體的文化自覺培養
青少年作為我國未來的發展基石,同樣也是傳統節日重要的傳承群體,他們不僅是未來的創造者,同樣要是歷史的繼承人。所以在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必須要嚴肅指引青少年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和態度,要從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入手,從學前開始到大學本科的教育機制中,加入這種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要讓傳統節日形成青少年群體的自覺與習慣,要盡全力轉變現有社會的崇洋媚外的社會不良習氣。
參考文獻:
[1]仲富蘭.民俗傳播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常天.節日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5]烏丙安.民俗學原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6]邵培仁,范紅霞.傳播儀式與中國文化認同的重塑[J].當代傳播,2010,(03).
[7]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節日走勢一以春節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04,(11).
[8]黃濤.保護傳統節日文化遺產與構建和諧社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01).
[9]徐翔.在線儀式:傳統文化的網絡新構建[J].國際新聞界,2011,(04).
[10]孫正國.文化轉型催生狂歡化新民俗[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01).
[11]李曉紅,方金珍.論網絡祭奠一祭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8,(06).
[12]翟霞,田守崗.網絡傳播對傳統文化的沖擊[J].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03).
(作者簡介:袁帥子,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單位:西安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