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今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刻瓷藝術以其“觀有墨感,觸有手感"的特色獨樹一幟,而人物肖像瓷刻作品對于人物的形態、神態、膚質、毛發等細節上的講究恰恰與超寫實素描有異曲同工之處??檀伤囆g是繪畫和雕刻的有機結合,是將繪畫與書法等藝術形式寄托于瓷器表面上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經過歷史的沉淀,呈現傳統手工藝淳樸之美。文章通過對刻瓷藝術的工藝發展、人物肖像刻瓷藝術與超寫實素描的結合、應用的陳述,探索刻瓷藝術的創新之路,傳承之路。
關鍵詞:瓷刻;肖像;超寫實素描;傳承
一、刻瓷藝術的工藝發展
所謂刻瓷,又稱為瓷刻,就是在燒制好的瓷器釉面上,用特殊刀具,如金剛石或合金鋼,進行鏨刻、鑿鐫,刻劃,在釉面形成深淺、粗細、疏密、虛實的點和線。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刻瓷藝術在復興發展中,一直不斷創新,由傳統的點刻工藝,線刻工藝為主發展形成目前的點刻、線刻、面刻和釉雕等四種主要工藝。創作時根據瓷器釉面的顏色,使用工具,表現題材以及瓷質的不同,又將點刻工藝分為淺色釉面雕刻法和深色釉面雕刻法。線刻工藝,面刻工藝亦是。點刻、線刻、面刻工藝雕刻后敷色顯形,而釉雕則是在深色瓷器釉面上利用釉面層和白色胎體的色差完成創作,無需再敷色。
二、肖像刻瓷藝術
刻瓷藝術形象地說,其實是一種以刀代筆的繪畫,是繪畫與雕刻的完美結合??檀傻念}材豐富廣泛,山水,花鳥,人物,八寶,博古,等等,題材與裝飾手法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還可以抽象具象相結合,因此,呈現出來的效果可以是東方的,也可以是西方的,可以是下里巴人的,也可以是陽春白雪的。而肖像刻瓷在其中,是可以把“盡細微、致廣大”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
它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將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色彩薄、透、亮,效果精、準、美地再現于瓷盤中,既有照片、油畫的真實細膩,又有素描、刺繡的特點,結合瓷器的歷史文化底蘊,莊重大方、渾潤雅致、古趣盎然。
繪畫和雕刻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精神實質和技藝考察的角度,卻有很多相似之處。將兩種形式融會貫通,從而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果。因此要想刻好肖像,必須具備扎實的繪畫基礎和藝術修養,要學習素描,研究結構、清楚五官比例及內在關系,研究面部肌肉及不同的功能,骨點的位置及特點,面部色彩的冷暖及規律等。在人物肖像瓷刻作品中,對于人物的形態、神態、膚質、毛發等細節上的講究恰恰與超寫實素描有異曲同工之處。
三、超寫實素描概述
超寫實素描指的是對描繪對象的形體、質感、肌理均能極為細膩地表達和刻畫,一種把對物體一般性描述的素描推向極致的一種素描形式。從畫面直觀的感覺是一種非常逼真的視覺效果,沒有普通素描中常見的線、線的組合或線的排列,相似于黑白高清照片。
超寫實素描的訓練是一種高級技術和技能的訓練,因為無論從觀察方法還是表現方法來說,它與普通素描都有著極大的區別。當拿起筆的一剎那,就要清楚得明白,落筆的每一筆都即將在作品最后呈現的畫面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普通素描畫錯一筆無礙,可以把它當作背景,當作營造空間感的畫筆,但超寫實素描不行,因為要把事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那些影響畫面的因素就一定要避免。所以從起稿開始,就見功力。把超寫實素描應用在刻瓷藝術中,又是一次功力的升華,因為瓷盤作為表現基底來說,又是獨一無二的。
古語說:“沒有金剛鉆,莫攬瓷器活”。此言論一語中的地道出了刻瓷藝術的精髓所在??檀杉媚X、用眼、用手于一體,在長時間的敲擊聲中,在堅硬的瓷面上,進行創作、鏨刻?!胺€”、“準”、“狠”的鏨刻技能是刻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位置、力度的把握都是非常關鍵的,同樣一刀刻下去,沒有更改的余地。
四、超寫實素描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應用
經過多年的思考、實操和研究,在近年的創作過程中,(工作室)開始將超寫實素描和刻瓷藝術相結合,每一副作品都拿出和每一根毛發較真的態度去對待。就拿毛發舉例,每一根毛發都是圓的,受光不同,顏色也會隨之變化,當用放大鏡去細看時,就會發現每根毛發都能呈現出光影和色彩的豐富變化,其他細節亦是。能把這些細微全部體現在作品上,那么每一幅作品都將具有其獨特的生命力,而不再是單一的繪畫。雕刻,是一種源于生活的藝術創作。
隨之,(工作室)又開創了“游絲點刀法”,為超寫實素描在刻瓷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原創作品《泳壇之花》創作中,女運動員臉上的水珠,晶瑩剔透,又好像隨時都會滴落,真實得讓人不禁想伸手替她揩拭。特別是她左眼睫懸掛的那滴不知是水還是淚的液體,與緊抿的嘴唇,讓人揣度萬千。
吳冠中先生指出:“畫家要具備描繪物象的能力,但關鍵問題是能否敏銳地捕捉住對象的美?!笨檀墒炙嚾艘彩侨绱?,技藝和創作缺一不可,不能做只懂得使用刻刀的技術人,而要做一個會靈活運用刻刀,表達情感的藝術人。盡精微,致廣大,對技藝擁有最精準的把握,對精神世界有最微妙和最宏觀的認知。
五、刻瓷藝術的創新與傳承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刻瓷藝術中,我的理解是,每個民族都有其古老而特征性的文化,世界雖有不同的民族,彼此的認可卻可以是相通的。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世界也才稱其為世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觀念的不斷更新,越是與民族掛鉤的民間藝術,越有可能走向世界,刻瓷藝術也是如此。在迂回曲折的發展道路上,刻瓷藝術已經漸漸從一種技藝被打磨成一種文化象征。文化的傳承,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一直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劉金鐸,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寶慶刻瓷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