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貝
摘要:宋代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文學作品璀璨的時期,就書法而言,論及宋代當然不可不談“蘇、黃、米、蔡”,這四位大家被看作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其作品更是代表了宋代最高的水準。其中的“蘇、黃”分別指蘇軾和黃庭堅,而“米”自然就是米芾了,最后一位“蔡”一般認為是指蔡襄。本文將結合宋代的歷史背景、用作品說話,去解讀書法四大家中蘇軾和黃庭堅的文人修養以及其作品的審美內涵。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蘇軾及其作品內涵,后半部分則是對于黃庭堅的研究。
關鍵詞:審美;引禪入書;文人修養;書如其人;高風絕塵;禪風儒骨
一、文人蘇軾 豐腴跌宕
(一)蘇軾何人——蘇軾的主要概述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無論是書法、文學、書畫作品還是政治仕途以及文人思想,蘇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時,蘇軾在書法理論中倡導“尚意”并作為該流派的中流砥柱,對宋代的書法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我國書法的發展格局。在蘇軾所編著的論書詩文書以及法題跋中,其對于書法的思想認知之深刻可見一斑、此外在蘇軾創作的大量的文學、政治、哲學、繪畫作品中也可以窺見其思想之深邃。下面我將以蘇軾的書法作品以及其文人修養為研究對象,同時結合宋代的文學背景簡明扼要的分析、整理其作品的審美內涵和蘊藏其中的文學修養。
(二)“書如其人”的思想境界
文學作品上講“風格即人”,蘇軾的書法風格中也可以看見此原理的運用。在書法風格上,蘇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也就是說蘇軾認為通過書法家的作品可以揣摩書法家的人格精神,所以在《題顏魯公帖》中,他說:“在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于書。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吾觀顏公書,未嘗不想見其風采,非徒得其為人而已。凜乎若見其俏盧祀而叱希烈,何也其理與韓非竊斧之說無異然”。這句話便是對其書法態度最好的總結,也是蘇軾對于“書如其人”這樣思想的探索與闡述,文章中講到“以貌取人且尤不可”,與之相呼應的則是“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為什么蘇軾可以得到這樣兩個結論呢?文章進一步闡述“人之字畫工拙之外,蓋皆有趣,亦有以見其為人邪正之粗云”,是說人的字畫只有精細活拙劣之分,除此之外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都是有趣的東西,也正是這些趣味,使得觀賞者可以推測出作者本人的性格和形象特點。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書如其人”蘇軾提出的這一書法理念,對于宋朝的書法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是在他的影響下,以至于后人繼往開來,關于“書如其人”方面的論述不勝枚舉,后人有清劉熙載在作品集《藝概》中做出了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的思考。
蘇軾的哲學思想也是和他的文學作品息息相關的,蘇軾與王安石、朱熹、程頤等人相比,更像是我們今天所談論的“性情中人”,這與蘇軾作品天真爛漫、豐腴跌宕的形象特點息息相關。他重視文學也愛好書法、思想相對同時期的文人較為寬容、保留了其獨特性。蘇軾有言:“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之勇,不能以相移”。大意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理想追求也有所不同。在蘇軾心目中,理想的社會首先是要尊重個性的發展,在此前提下實現人與社會、自然地和諧。這與今天和諧社會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高風絕塵”的審美態度
作為一代文學巨匠,蘇軾的歷史文化視野及其開闊,他善于把書法放置于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去討論。即使在詩歌、書畫、詞曲等不同領域,“高風絕塵”所引領的審美理想是不變的。對于魏晉詩歌,蘇軾說道“高風絕塵”,書法依然。在其論書中寫到“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在蘇軾眼中,這都是作者“高風絕塵”的人格精神在作品中最直接也是最充分的體現。更深層次的講,蘇軾認為“高風絕塵”不僅僅體現在魏晉時期的文學創作當中,即使在盛唐時期,李太白、杜子美也是如此。而這一思想在蘇軾的作品中隨處可見: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淚沒者。
二、縱橫拗崛——黃庭堅
(一)黃庭堅何人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古道人,與蘇軾類似,作為一名書法大家的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在文學領域、是公認的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受到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黃庭堅在幼年時就飽讀詩書,甚至在讀過幾遍后可以將書背誦下來。同時他的舅舅李常,也是當時十分有名氣的文學家,對于黃庭堅的文學創作自然少不了舅舅的指導,黃庭堅親自說過“長我教我,實惟舅氏”。
(二)引禪入書的創作主張
幼兒時期的黃庭堅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使得其書法的美學特征多摻有佛法禪宗的味道,也就是“引禪入書”。這一影響主要體現在書法審美和書法創作兩個方面。在審美方面,以禪眼觀照書意;創作方面,又以禪心滲入筆法。可當觀賞者真的走進他的作品,自己推敲,又會覺得其作品所表達的多呈現出儒家美學的沉郁之意,反倒是禪宗的空靈之美不多見,這樣正反映出他“禪風儒骨”的精神特質。
北宋時期,“文字禪”在文學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黃庭堅。為了參悟禪道,黃庭堅在山谷中參禪多年,也認識了法秀禪師、惟清禪師、死心禪師等一干得道禪師,并拜黃龍祖心為師,這也是其禪宗智慧萌芽的開始。正是這種禪宗思想,與其文學思想相輔相成、渾然一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黃庭堅的作品多見佛經或是高僧語錄。黃庭堅除了自己寫作大量禪詩,書法創作當中,亦多選取佛經內容或高僧語錄,其草書代表作《諸上座帖》,即是抄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禪語。文中文益禪師說“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么會取?”仔細想來,這不正點明了“文字禪”的內涵嗎?所謂一切皆是佛聲、佛色,廣而取之,皆能傳心印。正是說可以參透禪道的,并不限于文字、書法或是繪畫,所有的聽覺和視覺的藝術表達,都可以理解為“文字禪”。
(三)禪風儒骨的文人特質
可以說“禪”字伴隨了黃庭堅的創作生涯,無論是創作還是審美上,黃庭堅都主張“引禪入書”。但是黃庭堅的作品卻少給人一“空靈”的藝術特點,反倒是往往給人沉郁的感覺。外國學者將東方的美學概括為三個范疇:禪宗文化的“空靈”、道家文化的“飄逸”以及儒家文化的“沉郁”。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黃庭堅的文人特質。黃庭堅自詡道:似僧有發,似俗無塵。看似是矛盾的存在,又是情理之中的安排。明明信仰禪宗之道卻沒有皈依佛門,身處俗世卻不沾俗塵。大概是糾結于這兩個原因:一是滿腹韜略想要展現自己的才略;而是無法割舍老母。黃庭堅不僅以書法、詩文見長,其孝道亦是廣為流傳。二十四孝中記載: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究其根源,其孝道大致也是來自于他對禪風儒骨的追求。
三、結束語
兩宋時期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大年,涌現出大量的經典著作,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寶庫里的瑰寶。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但是大部分學習者心高氣躁,沒有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本質的藝術美感。對于書法更是如此,欣賞書法作品要結合文本內容、社會環境以及作者的文人氣息,才會得到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李放.蘇軾書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2]黃庭堅.訓郭氏三子名字說[G]//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二十四.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625.
[3]黃庭堅.與洪駒父書[G]//黃庭堅全集:外集:卷二十一.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365
[4]黃庭堅.書繒卷后[G]//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689.
[5]姚洪磊.黃庭堅“引禪入書”及其“禪風儒骨”的精神特質[J].中國書法,2019(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