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強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欲望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生態環境在不同程度下遭到了破壞,可以說,現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與生產,現在人們逐漸認知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當代社會文明的現象,而且還要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使其能夠知道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再者,地理教學與自然生態環境教學之后有著一定的關系,而且當代高中生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他們的知識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到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主要圍繞著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態文明教育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生態文明;教育
地理學涉及到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部分,且還與生態文明的有著一定的關系,而且,高中地理課程新標準表示要進一步日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與資源觀等,這在一定程度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志同道合。在教學中讓高中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學生的危機感,能夠讓學生產生一種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能夠讓學生自覺加入到生態文明環境建設的隊伍中。同時這也是在順應時代開展教育。
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從最初的農業文明跨入到各種工業文明,之后人類在不斷的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逐漸人類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因過渡的改造自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爆發了一場激勵地戰爭,現如今,人類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生態危機,在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生活與生產。所以說,要是想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問題,那么首先就要從思想進行轉變。簡單來說,就是要想解決生態問題,那么就要建立科學的生態觀念,拋棄傳統工業式教育觀念,進一步加強對高中學生的生態文明的建設和教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從小事做起,以此來緩解生態危機的發生。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存問題
據調查,現代大部分高中教育都比較重視學生的成績,從而忽視了在地理教學中所蘊含的生態文明教育,而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很少講解地理教材之外的生態環境知識。導致當代高中生在生態文明素質不夠高。再者,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般都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授,教學方式也都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性教學或者實地考察性教學,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這是目前地理教學中生態文明教學效果欠缺的一個原因。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應用
(一)要貼近于生活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標準是要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此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案例要來自于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現狀,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究和學習,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習的知識能夠應用于生活之中。
(二)能夠培養學生的生態文化和正確的價值觀
可以借助家鄉的地理特點以及事物案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講解和分析,以此能夠讓學生關注家鄉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和人文環境的變化,并且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各種地理知識對其進行有效的判斷,能夠有效解決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從而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幫助樹立正確的資源管理觀念、資源觀念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自覺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案例
中國是人口大國,雖說目前水資源存儲總量比較大,但是早實際生活中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再加上全球變暖、水資源浪費以及各種能源短缺的問題,使我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所以,在高中地理實際教學中可以滲透節約用水的理念。
讓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且不可肆無忌憚的浪費水資源,要知道我們都是地球上的成員,我們義務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為期兩個月節約用水的實驗,讓學生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浪費水資源的行為,節約水資源的行為。再者,還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節約用水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且不可喧賓奪主,將地理課堂變成真正的生態文明教育課堂,在完成地理教學的任務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滲透,在教學中要發揮出地理教學獨特的優勢,進一步挖掘地理自身潛藏的生態含量。要篩選有效的生態文明教育知識,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夠進行滲透性教學,要尋找兩者之間潛藏的重合點,將其進行有效的結合。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合理安排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時間。另外,在實際教學中要聯合實際情況,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生活的生態環境,鼓勵學生節約水資源,萬事要從小事做起,將所學習的知識能夠應用實際當中。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能夠全面健康的發展。因此,在現代教育中我們要更注重當代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另外,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以此能夠為國家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