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一定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搭建課內與課外知識之間的橋梁的能力,幫助學生消除對文言文尤其是課外文言文的恐懼心理,并“授之以漁”傳授其簡潔易掌握的學習方法,使之好學、樂學、幸福高效地學習文言。本文從筆者的教學實踐出發,總結了幾種行之有效的小方法。
關鍵詞:課外文言文;知識遷移;興趣;熟識度;授之以漁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載體,學好文言文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也是增加學識、開拓視野的有效方法。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目前文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對文言文的抵觸情緒很大,甚至懷有恐懼之心,“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樣的調侃在學生中廣為流傳。很多教師也反映文言文難教,講得口干舌燥卻收效不大。為應付考試,文言課便成了字、詞、句的翻譯課,正如長沙市語文教研員劉兵老師戲稱的那樣:將文言文當成外語來教。教師幾乎獨霸課堂,忙于講解、板書,學生則忙于筆記、背誦,教學過程機械、死板,課堂氣氛沉悶。這樣惡性循環的后果是學生對文言學習提不起興致,課內文言文教學達不到高效幸福,學生僅僅是死記硬背文本及知識重點,根本無法提升至形成知識系統,養成學習方法及知識遷徙的能力也做不到,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更無從談起。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教師們都在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試圖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但是,據筆者了解,目前很多學生對課外文言文仍是“望而生畏”。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在初中尤其是七年級課外文言文教學時的一些做法。
課外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要務,筆者認為是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激發其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積累足夠的文言文知識,閱讀各種淺顯的課外文言文。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呢?
1.立足課內,有效遷移。教材內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經過專家遴選,非常適合初中生學習的文言文,篇幅合理、難度適中,且具有示范性。因此,要想提高學生課外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一定要把課內文言文學號,學活。同時,在選取課外文言文拓展訓練時,一定不能脫離開課內的文章,要充分把握教材,發揮課內知識的效用。否則,課外文言閱讀則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學習《論語》十二章時,即訓練學生進行《論語》《孟子》的閱讀;學《<世說新語>二則》,就推薦學生閱讀《世說新語》中的小故事。
2.循序漸進,注重篇幅和難度,緊密聯系課內所學。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應該循序漸進,且選擇的文章長度、難度、與課內的關聯度都要適合。如我校七年級學生選擇的課外文言文讀本就是《世說新語》,因為課內的《<世說新語>二則》篇幅短小難度不大,掌握起來較容易,學生對《世說》中的人物小故事也較感興趣,所以選擇《世說新語》最適合不過。此外以語錄體為主的《論語》《孟子》也列入了課外文言閱讀范圍。到了八九年級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文言閱讀能力之后,再逐漸閱讀較長一點的課外文言文,但最好還是以寫人記事的為主,說理性強的文章難度較大,可以暫時緩緩,或者僅作為推薦,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性閱讀。
3.增加熟識度,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消除陌生感和恐懼心理。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生的反饋情況,學生看到是課外的文言文就害怕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課外的就是陌生的,心中首先畏懼了,做起題來思路就放不開,不能得心應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先讓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文章,找找與課內所學的字詞相同的“面孔”,找到的話立即記錄并匯報出來。這項任務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很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做得好處在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初讀了文章,了解了大概的內容,且通過找“老朋友”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增加了熟識度,建立起了課內知識和課外閱讀之間的橋梁,學生再讀文章時就沒有了潛意識中的陌生、隔膜與畏懼,甚至嘗試用在課內所學去翻譯新文言中相同的詞語。比如《世說》的訓練中,有一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病》的拓展閱讀,筆者先讓學生快速閱讀文章了解大意并且找出“老朋友”。學生興致很高,效率很高,很快讀完并能概括出故事梗概,且找出了“子”、“相”、“去”、“至”、“委”、“之”等課內剛學過的詞語,并能聯系文章內容判斷出詞義。然后將文章整體翻譯出來,再來談文中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及給我們的啟示。最后以搶答的形式完成閱讀題目。雖然整個閱讀過程耗時較長,但是收效很大。多數同學再做簡短淺顯的課外文言文時就不再心存畏懼,知道一定會找到“老朋友”,這些“老朋友”將幫助他們掃清障礙,成功理解文章。
4.“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方法的指導尤為重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四步曲”:誦讀文本——疏通文意——理解內容——積累要點。初一的課外文言文大多為篇幅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學生基本上可以通過快速默讀的方式了解文章的關鍵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人物關系、主要事件及事件過程等。這樣,學生就可以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仔細研讀,將字詞句義弄懂,即疏通文意。之后,再細致品讀,品讀的過程中可結合閱讀題目幫助理解,品析人物形象,寫法特色等。當然,必須積累:一定要在學習了一篇課外文言文之后,做好重點字詞句、句式的積累,并且要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等進行歸類整理,形成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為其溫故知新,知識遷移,舉一反三做好充分的準備。
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教學與練習,學生逐漸消除了恐懼心理,課外文言文閱讀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筆者也會繼續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著講授文言文,增強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