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賢
摘要: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實踐教學體系是在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大背景下,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必要的借鑒,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扎實專業功底、擁有較強實踐能力、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的人才,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現狀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將秘書學專業作為特設專業增列其中。秘書專業的設置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2015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筆者分析發現,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由于沒有統籌規劃,“雙師雙能型”教師的缺乏,影響應用型轉型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方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探索“一體、兩翼、三構建”的實踐體系整體思路
“一體”:堅持以內涵提升為核心;“兩翼”:改革專業理論課程改革和專業實踐課程;“三構建”:堅持“人文素養嵌入職業標準”,構建起與職業標準相融合的應用型專業體系;堅持“職業標準哺育學科專業”原則,構建“以知識邏輯體系向以技能體系轉變”的模塊化教學體系;堅持“課程設計對接課程評價”原則,構建“評教、評學、評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設置以“模塊化”為核心的創新課程體系
重構課程體系,精煉核心課程,整合一般課程,開發新型課程。在課程體系的架構上,形成由完成教育部規定的通識必修課程;使學生形成思維多元化的通識選修課程;突出學生專業潛能的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激發學生專業個性的專業方向課程;突出學生實習、實訓的實踐課程。在專業核心課程的架構上,形成以專業素養和為核心;秘書概論、秘書實務,公文寫作為主線;秘書心理,社會調查、信息處理和輔助決策為重點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三)設計“應用型”實踐教學過程
1.“應用型”課堂教學設計
“應用型”課堂教學應從“課堂講授”向“動手實踐”轉變。可以把課堂教學設計為“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小組完成”模式。注重教學過程師生互動、啟發式學習。具體可通過整合課程,由教師設計項目任務,按照辦公室崗位職責,以5個崗位為單位(主任、副主任、秘書、文書、內勤)組成“模擬辦公室”,以小組方式完成任務,分享成果,教師跟進指導,其他小組可參與討論。
2.“應用型”專業技能實訓
根據寧夏本地企事業單位對于秘書崗位的需求分析,所需人才已經從文字工作向“辦文、辦事、辦會”,“互聯網+”等復合型標準發展。一方面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實訓。另一方面,在校內建設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校內實訓基地,安排“校內跟崗實習”,將學生分別安排到各教學單位,承擔行政輔助工作,開展專業技能實訓。
3.“應用型”課程考核形式
優化考核方式,將課程考核分數分三部分:期末考試(50%)+實踐實訓考核(30%)+過程考核(20%)。期末考試可以設置為集中考核形式;實踐、實訓考核設置為小組開展實訓中完成任務的數量及質量;過程考核設置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實訓活動等方面的過程記錄。這種考核模式由常規的“一考定成績”轉變為倒逼學生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實習實訓環節的創新設計
1.認知實習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做明確規定,利用學生暑假,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開展觀摩想學習與見習活動。學生可以按照學校安排和自行申請,在不同行業單位和就業崗位參觀學習,目的是了解秘書崗位前景和秘書職業的要求,為今后開設的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2.專業實習
主要安排在第3、4學期,可分的散于不同學期,時間為6周,由漢語言文學專業教研室統一安排。將學生分組后分別指派到校內各單位進行“校內跟崗實習”。實習內容由單位指導老師制定,專業指導老師負責過程考核和指導。
3.畢業實習
學生的畢業實習建議安排在第7學期,時間為8周。畢業實習分校內和校外兩種,校內實習可根據學校行政單位需求,分配實習學生,明確崗位職責,分配具體任務,指定專業教師。校外實習可根據實習協議,分配實習學生,制定實習方案,嚴格過程考核,從而提高畢業實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先貴.儒秘同源論[J].孔子研究,2000:41-47.
[2]蔡敬民.基于能力導向的模塊化教學體系構建—以合肥學院為例[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2.
[3]丁增武.論應用型高校秘書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侯建[M].應用性高等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