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斷的變化,但相對于政治制度來講具有相對穩定性,其影響力是持久穩定的,傳統政治文化能影響人們的政治價值觀。政治發展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是國家政治民主化的一個過程。政治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對政治價值觀念有重要的影響,進而影響政治制度、政治體系和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突出的特色和優勢,其積極因素在實現政治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起到推動作用,消極因素則會阻礙政治的發展。推進政治發展,必需積極推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立足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保障國家的有效治理。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政治內涵 政治現代化 轉型
作者簡介:張旭,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中外政治制度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政治制度。
中圖分類號:D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88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內涵
(一)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大一統”思想
“大一統”思想,是回顧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時一個繞不過去的概念。從政治方面來看,它包含著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等多重意義,“一而不二,和而不分”是基本的價值取向。“大一統”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詩經》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很好地體現了“大一統”的思想。“大一統”思想最大貢獻者是儒家,認為政治次序必須統一于“仁義禮樂”“王教道化”。自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以后,“大一統”從思想走向客觀的政治實踐。在漢朝獨尊儒術的思想指導下,儒家“大一統”思想迸發出無窮力量,經過長期理論和實踐的反復醞釀而最終形成,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服務。
(二)民本思想為核心的封建君主專制
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制度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宗法血緣為紐帶建立的封建君主專制。其統治思想是以民本主義為核心的仁政、王道,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主張。所謂王道,就是民本之道;所謂仁政,就是民本之政。在統治過程中,這種民本思想主要表現為君主要重視人民,做到愛民、利民,施行仁政達到贏得民心的目的。反映出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不是以保障民生而是以維護君主的統治為目的的,統治者的權利由上天賦予而不是由人民富裕。在這種政治制度中,民本思想為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服務。
(三)禮治秩序和為政以德的人治政治文化
中國傳統社會的鄉土性特征產生熟人社會,禮治秩序成為處理傳統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內在規則,維持傳統社會的行為規范是禮治秩序而不是法律,是一種文化性的約束。在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基礎中禮制秩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解決社會中存在的矛盾,維持統治秩序和社會穩定;其二,制定嚴格的封建等級秩序以維系制度權威。
禮治秩序治理國家的思想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人(即君主)。政治統治的穩定和長久取決于統治者和服做統治者的臣子,所以他們很重視德行。這里的“德”涉及道德、行政、信仰等是一種綜合概念,“德”要求統治者對上天、對祖宗誠實,對自己嚴格,對待民眾要做到“保民”。德治作為一種政治原則是禮治的本質要求,在封建君主統治中占據主導地位。禮治秩序和為政以德都集權于中央,要求統治者德才兼備、賢明達觀,人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政治的發展需要依賴中國傳統文化
(一)“大一統”思想內化于心推動追求國家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為大一統思想的實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之后到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由此實現了思想觀念上的大一統。儒家學說中“天下大同”的思想就是“大一統”思想的表現,這種思想使得中央集權得以迅速發展。大一統觀念的積極意義在于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融合力,推動封建專制王朝行政和制度的發展。在之后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大一統”思想內化于中華民族的內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價值取向。縱觀歷史,上至帝王將相、歷代圣賢,下至仁人志士、黎民百姓,都會把維護國家統一為已任。宋代詩人陸游臨死前寫下千古絕唱《示兒》,近代詩人余光中飽含憂傷寫下《鄉愁》,都表達出中華兒女期盼國家統一的心理寫照。“大一統”思想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推動政治發展,維護國家統一。
(二)民本思想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
發展民主是政治現代化的兩大目標之一。價值觀念與政治制度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民本思想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能夠從兩個方面推動政治現代化的發展。
其一,中國政治向代化的發展必須立足于實踐,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模式。立足于傳統的政治文化來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符合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是社會主義民主發展不可或缺的。對于傳統政治文化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民主,才能打破西方民主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
其二,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非常重要,“民本主義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意識形態,盡管與民主主義有根本差別,但畢竟相當程度上已經是對政治發展力 量的覺察。”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中,君主的統治以保障民生以促進政治制度的穩定發展為目的;現代民主思想是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為目的的。傳統的民本思想為現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實踐范本,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在傳統的民本思想中取其精華并加以創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使得社會主義的民主能夠得到飛快的發展。
(三)人治思想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
推進法治建設是政治現代化的另一重要目標。在封建君主專制的社會中,民眾對自己的政治生活不具有掌控能力,德治實質上是指用倫理道德標準和禮治教化來規范民眾行為,維護統治。在現代社會中中國政治和道德還沒有完全分解,人治和德政的思想仍舊發揮著作用。
其一,傳統的人治思想中暗含著法治的概念,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在培養有良好的道德的社會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道德上的義務在現在社會中以法律義務的形式表現出來。傳統人治社會的君主統治包含著法家的思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建設奠定文化基礎。
其二,在人治和法治的關系上,傳統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以人治為主,古人“德治”的思想其實并不完全符合現代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傳統政治社會以刑法為輔,現代法治社會要求以依法治國為核心,人治和法治的主客體地位需要互相調換。因此現在我國注重依法治國的方針,采取“德法并重”。可以最大程度繼承“德治”的優良傳統,也十分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可以稱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革新。由傳統的德主刑輔的人治思想轉化為以依法治國為根本要求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處理好人治向法治轉化中的融合和創新問題,推動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法治發展。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政治發展的阻礙作用
(一)等級觀念造成的權利和法律意識淡漠
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依靠血緣和官僚制度作為依據來劃分社會政治地位,使每個階層的民眾各司其職,享有相應的權利,且階級的流動性低。政治權利集中在少數的貴族和官員手中,民眾不享有政治權利且受封建禮教的影響,沒有追求政治權利的意識。當代中國已經不存在等級制度,但等級觀念產生的影響深遠,主要表現為民眾對于政治的認知水平低和對政治的熱情低。民眾沒有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也不能認識但自己的行為會對政治生活產生影響。在封建等級觀念的阻礙下,民眾對參與政治生活缺乏主動性和責任心,從而阻礙政治現代化的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循舊性滯后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受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影響,延續著封建的傳統政治文化,文化是推動政治現代化制度改革的基礎。這里所說的傳統政治文化的循舊性主要是指“官本位”的官僚思想固化,主要表現為官員只對上級領導負責而不對人民負責。這種官僚思想沒有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官員的權力無限擴大卻缺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利于國家政治的穩定發展。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正確的治國方略,然而“官本位”的政治思想體系重視人治而不是法治,這不利于推進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
(三)傳統文化的封閉性阻礙吸取優秀的外來文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封閉的經濟,在這種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也具有封閉性。加之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具有以為家思想為核心的相對完整的體系,對外來的政治文化具有抵觸情緒。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經濟發展位于世界前茅,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對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盲目自信,不屑于吸收外來文化。這種封閉的思想很難轉變,先進的文化很難與本國的政治文化融合發展,給我國的現代化之路增添了阻礙因素。
四、對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建議
(一)傳統政治文化需要繼承與創新
在傳統政治文化向現代民主文化轉換的過程中,應當以繼承傳統文化為基礎。繼承傳統政治文化,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傳統政治文化中民主和法治的萌芽思想,推陳出新與現代民主法制建設相融合。同時擺脫封建官僚思想的束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合理的對待傳統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并加以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發展。
(二)培養公民意識,促進政治現代化發展
激發公民參政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公民的政治意識和素養,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政府應提供多種途徑促使民眾學習法律知識和接受政治教育,使之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這不但非常有利于公民參與政治活動,同時也是爭取和行使公民權利的基礎,可以讓我國政治文化的轉型與現代政治發展建設的速度更快。使傳統的政治文化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變革。
(三)使傳統文化適應政治現代化前進的方向
在推動傳統政治文化繼承和創新發展的同時不能固步自封,要主動的接受外來先進的文化思想,借鑒發達國家推進政治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借鑒外來的先進文化要堅持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進步文化,并推動政治現代化的發展。只有傳統的政治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繼承傳統文化兼顧創新性,使之適應全球化的發展、符合政治現代化前進的方向,才能使政治現代化穩健的推進運行。
五、結語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目的是維護、支撐、延續封建專制制度,有著很明顯的階級性,它的合理性和歷史作用,則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地位。如果中國封建社會按照歷史行程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就會面臨著崩潰,那么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則必然淪落為阻礙社會變革的消極力量,特別是皇權思想、權力崇拜、綱常意識、自律訴求、文化專制等直接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政治思想。今天,對于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乃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它的精華仍將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仍有可以借鑒之處,我們應當做的,就是剖析、反思其優缺,以推動政治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澤華.中國傳統玫治哲學與社會整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12.
[2]周桂鈿.秦漢思想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16.
[3]王盈琪.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關系[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8(2):87-89.
[4]李晶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當代價值[D].浙江:浙江大學,2014.
[5]李珊珊.儒家傳統政治文化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
[6]石然.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民主蘊涵與影響[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5,37(3):87-93.
[7]張貴洪.政治學導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09-01.
[8]李紅梅.清除傳統政治文化影響推動基層民主建設[J].社科縱橫,2006(2):24-26.
[9]馮焱.傳統政治文化對現代政治發展的雙向影響[J].人民論壇,2017(20):136-137.
[10]邰鵬峰,董艾輝.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J].理論研究,2007(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