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源
摘 要: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也開始被作為一門較為重要的科目,尤其是在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學校、教師都應該將該項課程內容納入教學重點。然而,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工作有效性較低,而法治教育對于學生而言又十分抽象,需要在今后對課程教學做出調整。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工作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
小學對于事物、教學內容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具象認知上,對于法治、道德這些較為抽象的內容往往完全無法理解。我國作為一個法治國家,需要依靠法律來維持社會秩序,而對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則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因此,從實際角度出發,對小學法治教育路徑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而法律也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因此,法治教育必須要從小納入到小學生日常教學工作中,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為和諧社會構建創造有力條件。由于小學生本身就處于一個相對成長階段,在智力、思維、行為能力等等方面,都相對薄弱,極為容易受到人身傷害,且對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合法、什么不合法等,缺乏足夠的理解,最終影響到學生的法治觀念形成,以及其他方面。通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一方面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小學生可以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存在的安全問題并在今后加以規避,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借此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法治相關的內容,現如今青少年犯罪數量正在不斷增加,而這一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從下缺乏充足的法治教育,使其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誤導,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道德觀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實施路徑
基于上述分析,法治教育關系到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對于學生成長以及遵紀守法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以重視。
(一)為學生普及安全教育
對于小學生而言,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應該被納入到法治教育中,是任課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過程中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思想、心理都十分不成熟,缺乏較好的安全保護意識。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可以形成較好的安全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來達到目的,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安全教育宣傳片,或者是一些有關的安全知識動畫片,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在枯燥的理論知識與講授中,對法治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在播放完成以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短片中出現了哪些違法行為呢?”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則是需要結合視頻內容,教授給學生正確保護自己的方式方法,促使小學生能夠形成較好的安全意識。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競賽、有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來進行搶答,使得學生對安全知識的記憶能夠更加深刻。
(二)積極開展情境教育
在法治教育中,情境教學是教師較常會應用到的一種方式方法,而只有讓學生在貼近于真實的場景下,學生才能夠更進一步理解教師所講授法治內容的含義。因此,教師可以先向學普及一些較為基礎的法治知識,如交通規則,讓學生對這一方面能夠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也可以是防火救火的知識[2]。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借助道具,為學生構建一個救火的場景,讓學生以親身經歷的方式來感受,而教師則是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做好遇到火災時的首要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安全與法治意識。
(三)貼近生活深度探索法律
在學生的生活中涉及許多有關法律的相關內容,且法律也是被有機應用至真實生活中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法治、法律的這一特點,聯系生活為學生講授一些發生在生活中,與法治、法律相關額知識內容。比如,在講授《綠色小衛士》時,教師就可以根據現階段生活中一些不好的變化,或者是影響到環境的行為活動,并對應著《環境保護法》中的內容來加以探討,從而深化學生對法律的認知。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在素質教育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小學已經將《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方式上,突破性較小,傳統講授式教學仍然是主要教學方法,不利于教學有效性提升。因此,任課教師必須要通過為學生普及安全教育、積極開展情境教育、貼近生活深度探索法律等方式,來對法治教學途徑進行創新,讓學生的法治觀念與意識能夠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健.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 好家長, 2018(15):158-158.
[2]唐正莉.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法治教育[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8, No.594(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