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卓瑪
摘 要:基于新課程標準理念之下的新型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維,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大語文觀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建構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主體的教學觀,樹立“人本化”的教育思想的學生觀。
關鍵詞:全面發展;終身發展;主體地位;以人為本;語文教師
新時代造就新觀念,新時代要求我們破舊立新。唯有這樣,才能推動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作為承擔著祖國優秀傳統文明和語言文字傳播重任的語文教師,更應該是改革創新的歷史潮流中勇立風口浪尖的弄潮兒,是順應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的領頭羊。
要真正扭轉語文教學因循守舊的局面,復興民族語言文化,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要緊緊握牢語文教學改革的這根紅線,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前進方向,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積極、熱情、高度負責的態度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投入課程改革的實踐之中,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維,用大語文教育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以全新的教學風貌呈現在語文教學的陣地上。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大語文觀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這句話把語文課程的性質定性為人學的范疇,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語文作為我們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必須把作為母語的精神內涵滲透整個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而滲透進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莘莘學子靈魂的支架,成為他們學好其他各門功課的基礎,奠定他們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過去的語文教學當中,我們側重于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讓識文斷字的技能和文從字順的表達占據了整個教學過程,更有甚者,把應試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在課堂上急功近利,教學活動只停留在應試的方法和技巧上,讓投機取巧的伎倆取代了詩情畫意的文字涵詠。這樣的語文教育,不要說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連語文學科的基本的人文性的丟了,哪里談得上學生學好其他課程?哪里談得上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誠如新課程標準闡述的那樣,語文教學必須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個學生把熱愛母語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當中培育起來,油然而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與敬仰。指導學生在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母語的過程中,豐富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語感,讓學生逐步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識文斷字、閱讀理解、口語交際、文字表達的能力。更應該注重學生品德修養的培育和審美意趣的提升,發展其個性,健全其人格。同時,師生要共同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一花一木總關情”,生活處處有語文。讓語文融入生活美化生活,濃郁的文化氣息熏染著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豐富語文,多彩的生活內容充實著我們詩意盎然的語文。
二、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主體的教學觀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把握語文學習的特點,注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他們各自的心理需求,注意保護好青少年時期特有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全面調動他們的求學意識,充分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根據青少年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內容,按照青少年的生理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依據青少年的心理規律設計評價方式,一切教學活動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始終以主人翁的姿態活躍于教學活動的每一級層面上。
作為一個合格的新型語文教師,要徹底摒棄以往傳統教學中那些單調型、機械式、程式化甚至“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全新的、包容的、互動的、自主的、開放的課堂理念成為語文課堂主陣地上最銳利的武器,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完成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同時培育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積極的學習品質。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要抓好抓牢,想要讓學生自主自行主動的學習,那么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也正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同樣也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所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激發出來,對學習“好之”進而“樂之”,課堂教學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反之,沒有學習興趣必然將失去學習的動力,無法做到主動有耐心的去學習。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法得當有效,更要激情滿滿,持之以恒地去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最佳學習狀態。
三、樹立“人本化”的教育思想的學生觀
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育理念是真正意義上“以人為本”思想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有效服務于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母語教學對學生的深遠影響,樹立“人本化”的教育思想,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向著啟迪人、教育人、感化人、塑造人、培養人的方向展開。
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我們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青春萌動個性張揚的少男少女,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子來塑造個性不同情趣相異的學生,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個性魅力和志趣愛好,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朝著適合自己志趣愛好的方向成長,成才。在教師的正確引領下,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把學生塑造成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我們教師要把語文課堂鍛造成青少年神往的藝術殿堂,營造濃濃的人文氣息,打造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愉悅,感到幸福。
參考文獻:
[1] 王玲, 唐紅波, 鄭雪. 生活事件、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廣州、澳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1).
[2] 王景芝[1], 趙銘錫[1]. 中小學教師及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分析[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4(3).
[3] 劉翔平, 顧群. 我國中小學心理教師的角色模糊及其深層次原因剖析[J]. 教師教育研究, 2004, 16(4):61-65.
[4] 岑國楨. 教師應具有心理學“三觀”——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0(10):6-7.
[5] 彭仁芝 . 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與“三觀”教育的意義與方法[J]. 教師, 2017.
[6] 時禮琴.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三觀”的轉變[J]. 新課程(中學版), 2009(12):3-3.
[7] 姜新財. 從"三觀"的視角省思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J]. 林區教學, 2010(6):25-27.
[8] 楊建軍, 閆仕杰, 王艷景, et al. 高校教師黨員三觀教育路徑探析——基于兩學一做視角[J]. 知識經濟, 2017(1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