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欽
摘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可以發現,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僅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技能的整體提升,還能促進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各學科知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能力是學生不斷學習成長的重要基礎。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效果,本文試圖從保證時間、傳授技巧和家校合作三個方面入手,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策略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一種誤區,即雖然認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種重要性只體現在閱讀是學生獲得更深入知識理解的一種途徑,缺乏對閱讀本身的關注。這就導致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在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解時,就被教師的講解所打斷,學生的閱讀技巧沒有充分的鍛煉機會。即使教師傳授閱讀技巧,學生也缺乏具體實踐。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的閱讀能力進步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對閱讀教學進行更多的研究與實踐。
一、保證時間,打好閱讀能力基礎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想讓他們在很短的閱讀時間內就對課文形成深入的理解是不現實的。部分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總是急于直接講授其中的知識點,實際上卻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自主閱讀效率低下,教師不得不一直采取這種教學模式,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該給他們充足的閱讀時間,在學生閱讀能力及效率提升起來后,會發現課堂時間被極大的解放出來了,花費的大量時間是值得的。
例如,五年級課文《落花生》。這篇課文通過描述簡單的家庭互動場景,講述了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花生不重外表而重實用,人在看待其他事物時,也應該注意其本質;做人時,同樣要銘記這一點,與其追求華麗的外表,不如更多想想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五年級的學生身心已經有所成長,但對于這種比較深刻的道理,仍然需要用心去感悟。在閱讀時,教師要讓他們反復多次的閱讀,每次閱讀都要思考自己有什么新的收獲。在學生有所體悟的基礎上再去講解中心思想等,師生間就會產生共鳴,效率大大提高。
二、傳授技巧,促進閱讀能力進步
閱讀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有的學生雖然能夠流暢的通讀課文,但總是抓不住重點,反而盯著其中的某些細節不放,就是缺乏閱讀技巧的表現。技巧的獲取一方面要靠學生自己去領悟,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當然,這里說的并不是讓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對于某篇課文應該關注哪些內容或哪些內容直接體現了課文的中間思想,而是要通過提問、追問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從而促使他們形成一種技巧性的閱讀習慣。這樣的技巧才是學生“自己”的,才能持久發揮作用。
例如,閱讀五年級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圓明園的毀滅之所以讓世人扼腕嘆息,一大原因在于它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是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不是尋常事物可比。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時,要讓學生去感受作者對圓明園的熱愛,然后才能明白作者憤怒、悲傷等復雜的情緒是從何而來。比如提問:“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世界里。”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這種感情是怎樣影響到作者對圓明園毀滅的感受的?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找到課文的感情邏輯。
三、家校合作,培養課外閱讀習慣
相對數之不盡的課外讀物來說,語文教材中的閱讀內容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很難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但問題在于,課外閱讀大多在業余時間進行,即使有網絡等現代通信手段,教師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同時關注所有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態。為此,教師應該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為家長指出應該關注的要點及基本的課外閱讀指導方法,在家長的配合下培養起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召開家長會的機會,把自己閱讀教學中用到的一些小技巧教給家長,供家長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所用。同時建立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群,家長在遇到課外閱讀指導的問題時,可以先通過家長間的互助交流去嘗試解決,無法解決的教師再及時介入,利用家訪或“三方溝通”等方式加以處理,進行面對面的指導。這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也是一種鍛煉。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教育教學領域中的討論重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多實踐研究成果。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閱讀教學工作還存在一些誤區,需要廣大教師去努力解決。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實現自我成長與提升的基礎能力,能夠幫助他們收獲更大的人生價值,乃至推動他們成為國家社會持續發展的棟梁。希望廣大同仁能對此提起更多的重視,加強創新實踐,讓我國的小學語文閱讀工作開創出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姚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94.
[2]馮紅梅.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N]. 發展導報,2018-12-2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