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謀
摘要:新課改提倡告別不利于學生進步發展的教學方法,創新出與學生特點相契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基于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創設出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興趣的課堂教學方法,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愛上數學。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巧妙問題;信息技術;生活情境
新課改為促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理念,從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中得出這些教學理念與學生的發展十分吻合,但是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在進步,科技在進步,教學方法自然也在進步。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遵循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在時代的發展中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基于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作如下分析:
一、以巧妙問題啟發學生學習思維
數學是為解決問題而生的一門學科,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還不夠完善,還無法自主提出問題。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以巧妙的問題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課堂學習的環境中,從而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高效學到數學知識,使小學數學課堂有一個不菲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連加連減》這一節時,首先,我根據學生有競爭意識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算式接龍”回答問題,由甲回答“4 + 2 =?”、乙回答“6 + 3=?”、丙回答“9 + 5 =?”以此類推,再用減法進行“算式接龍”,以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我對學生提問道:“90 - 25 - 28 =?這是一道怎樣的算式,計算時應先算什么?請大家獨立思考?!敝螅以谘惨暤倪^程中,輔導了算式困難的學生,再次增強了學生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能力。最后,我讓學生進行了鞏固練習,讓學生談了這節課的收獲,并對學生所說做了補充,進行了整堂課的總結。這樣,我通過以巧妙的問題情境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歡快的課堂環境之中,學到了具有應用性的數學知識。
二、以信息技術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近些年來,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對“信息技術”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也已經非常廣泛。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資源帶來的便利,以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發現數學學科的精彩,使學生對數學變得有好感,更加愿意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千克》這一節時,首先,我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演示了紅棗和膨化食品爭論的情境,對學生說道:“剛才這兩位特殊的朋友都在爭論誰重一些,你們能夠用什么方法判讀出哪位特殊的朋友重一些呢?”然后,學生便自主進入討論交流中,打算用秤來進行實際操作,我讓學生觀察秤面,幫助學生認識了“千克”一詞,引導學生稱量紅棗,使學生初步建立了一千克的概念,再通過稱量膨化食品,進一步感受和體驗了千克的概念。之后,我讓學生進行了拎一拎、估一估、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逐步豐富對一千克的感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深化了學生對千克的認識。最后,我為學生設計了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了本節知識。這樣,我通過以信息技術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又讓學生經歷了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當中有效學到了數學知識。
三、以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水乳交融”一詞用來形容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在恰當不過了,如果說數學是麥田,那么生活就是活水,沒有活水的麥田勢必會干涸致死。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中以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平移和旋轉》這一節時,首先,我讓學生用身邊的文具盒模仿生活中火車是如何運動的,讓學生通過模仿后想象他們的“小火車車廂”走了什么路線。然后,我讓學生回憶了生活中電梯、國旗的平移現象,讓學生通過簡單操作,回想生活現象,從生活中認識平移現象。之后,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了大風車、鐘表、電風扇等生活中的動態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物體在運動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要求學生回想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旋轉現象,同時我拿出了一個小轉盤,挑選了幾名學生,讓學生分別逆時針、順勢針進行了旋轉,在操作中深化了學生對旋轉的理解。最后,我設計了一些習題,讓學生判斷是平移還是旋轉,來查看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我通過以生活情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有效掌握了本節數學知識,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關于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以上三種教學方法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但仍需要教師在新課改的理念下繼續挖掘新的教學方法,做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珍.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課堂改革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140.
[2]梁亮.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