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艷
摘 要:對初中生來講,正值培養正確思想觀與價值觀的黃金年齡段,在這一時期對于初中生的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不斷完善初中生的道德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具有十分顯著的教育意義。而現如今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應只是較為枯燥的灌輸式教學,對道德與法治教育來講以理執教、以情于心,將理智與情感進行結合,對學生形成理智情感培育。對缺乏法制道德教育觀念與富有豐富想象力和飽滿熱情的初中生來講是最適合不過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方式,同樣是本文所要闡述與思考的重點目的所在。
關鍵詞:思想價值觀;道德教育;道德與法治;理智與情感
引言:
鑒于近些年初中生的犯罪率逐漸升高的現象,人們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思考早已成為各大中學的重點教育目標。同時,初中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點原因還在于缺乏高中生的理智與法治觀念,本身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仍舊處于以待培養的階段。為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推廣與教育任重而道遠。
一、基于理智與情感的道德思考
所謂道德是基于人際交往之間的和諧基礎所在,也是龐大紊亂而又有秩序的運作的社會關系基石。可以說沒有道德的管束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混亂,人人尚無道德可言,秩序、道理、公平更是無從談起。但是正所謂“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對于道德的約束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真有人人都能做到尊敬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崇德向善等美好道德品質,這個世界才會更加和諧,人類的交際才會更加文明,我們生活才會更加美好。基于理智與情感的道德教育,以《社會講道德》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設備上投放關于尊敬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三大主題的Flash動畫。然后由學生進行觀看,觀看完畢后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比如在尊敬他人這一道德上教師所播放的幾個片段中誰做的符合道德觀呢?你有什么依據嗎?然后讓學生自行回答,為什么認為他(她)做的好,我是怎么看出來的?最后教師再對學生回答正確的觀點,并在此時以理智教育為切入點,讓學生以Flash的情感教育為被切入點,兩者進行結合,教師曉之以理,學生動之以情,其教育效果自然十分顯著。
二、基于理智與情感的法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僅有道德約束而無法治約束顯然不適這個社會,即使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以及遠古時期的“大同社會”都要有法律的基石對人類進行約束,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道德可言,自然談不上道德約束,這時需要法治約束。換言之,法治與道德可以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形式,兩者的相互結合共同促進社會的安穩與和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人都應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違法亂紀不可為。一旦越過法律這道雷池形成犯罪不僅是對法律的踐踏,同樣是對生命的一種藐視行為,隨之而來的就是法律的懲罰。因此,在道德與法制課程中尤以《做守法的公民》這一單元來講,教師要學會在網上搜索諸如《普法欄目劇》等法治視頻來進行分段解析,將其中主要的不良行為與犯法行為利用一小片段與一小片段整合在一起,然后讓學生進行觀看,讓學生先自己分辨,哪些行為是不良行為?哪些行為是犯法行為?最后向同學們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不良行為與違法行為之間的關系與區別所在嗎?”然后在這些學生的回答與提問當中不斷對其進行及時地糾正與理解,要求學生們能夠根據種種視頻片段來學會辨別不良行為與犯法行為之間的區別,再以展開本單元的法治教育,正確辨別與認識不良行為與違法行為,是法治教育中的重點內容所在,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不斷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法治觀念,真正不斷地成長為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公民與好學生。
三、基于理智與情感的愛國思考
無數歷史的經驗已經非常深刻的告知我們每個人落后就要挨打,正如建國初的一位外交官所言,“弱國無外交”。對比現如今的敘利亞局勢,我們每個人不得不感嘆國家的繁榮昌盛與否與國民社會的安定和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有最基本的愛國情操,從小要學會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3]。因此,在《維護國家利益》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在古今時期當中主要幾個愛國主義名人的相關視頻作為教學視頻參考,比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國慷慨就義、革命家陳天華血書救國、楊靖宇為抗日戰爭壯烈犧牲等多個愛國名人事跡,通過學生對于這些人物的認識,在其中不斷激發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教師可以在這時候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如何正確的愛國嗎?你們能分辨出不正當的愛國方式這樣的事跡嗎?”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入近些年來因為愛國熱情而引起多種砸毀日本車、日本空調的事跡屢見不鮮,教師在此時正確引導學生,既要有基本的愛國主義情操,又要學會如何愛國,以正確的方式去愛國,去維護國家最基本的利益,這才是愛國最為關鍵的地方,從這里之后再引入本單元的《維護國家利益》并對學生們進行愛國教育,就顯得十分具有流暢的銜接性了。
參考文獻:
[1]趙輝.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運用情感教學的思考[J]. 中華少年, 2018(1).
[2]曾艷.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J]. 長江叢刊, 2017(30):96-96.
[3]朱巧娣. 理性精神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培養芻論[J]. 成才之路, 2018, 58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