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在新課改的驅動下,社會發展對中學生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本文探究了初中的政治課堂如何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擴展教學改革,分析如何借助新課改的優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政治;有效性;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0-0114-01
1.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初中政治教師在課堂上綜合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科學應用教材內容
在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中對教材的使用并不科學,教師往往根據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使得學生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強,久而久之學生缺少對政治學科的探究興趣。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和融入到政治學科之中,為此,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中的內容,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降低學生對教材中知識點的依賴性,從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轉變為靈活應用的學習方式。基于教師對政治學習目標和對教材的了解,教師在課堂上按照一定的層次結構和邏輯順序提出知識點,強化學生理解與記憶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對教材體系有一個更科學和全面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初中生安排實踐體驗的活動,在生活實際和社會活動中體會知識點的內涵,打破傳統學習模式中僵化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從知識應用的角度出發,挖掘學生潛力,探究更科學的學習方法。
(2)初中的政治教師靈活變化教學方法,梳理重點知識點使其融入在課堂教學行為之中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最佳途徑,也是師生互動和情感傳遞的最有效的方法,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自己的課堂講解行為,使得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能夠更吸引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的同時強化知識點對學生的影響力。為此,初中的政治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因材施教,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更加明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根本,豐富和升華教學內容,使其吸引力大大提升,同時為學生構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為師生之間互相了解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3)初中的政治教師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互動,營造主動參與的活躍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驅動下,初中政治課堂應當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引導的過程中只是擔任引導和輔助的角色,絕對不能只是追求表面,而是要真正地在師生之間樹立平等的觀念,給予學生更多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因此政治課堂應當在自主、坦誠以及互相尊重的氛圍下實現模式更新和教學能力的優化,借此機會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摒棄傳統課堂思維中的問題,鼓勵和肯定學生在課堂上自我表達和敢說敢問。
2.構建初中政治有效性課堂的案例分析
在初中的政治課堂上,初中的政治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出發,將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環境聯系在一起,注重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強化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有效甄別信息、判斷下信息,增強自我對政治知識的敏感度,判斷政治知識的有效性以及社會生活中大量的信息的有效性,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生活中,面對多樣的信息初中生應當掌握去粗取精的方法,有效的甄別信息,分類處理自己接收到的消息,杜絕不良的信息的消極影響。基于此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講解的時候選擇標志性的案例,緊密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使得學生掌握一些實際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觀。例如:在2008年這一年,我國經歷了幾個大事件,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奧運健兒的表現以及我國的經濟建設成果都是初中政治課堂極佳的學習資料,初中的政治教師可以從我國的政治體制角度出發分析奧運會的大事記,并且對奧運會給我國帶來的經濟建設貢獻進行初中政治知識點的聯想,不僅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還引導學生對政治課堂的知識進行積極的參與,引導初中生將注意力從高壓的學習生活中轉移到實際生活中,熱情的投身到生活之中,與放松了自己的學習狀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初中階段的學習是小學與高中階段的過渡,期間,初中教師還面臨著初中生青春期這一特殊階段會產生的問題,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初中的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從政治知識點課堂教學的角度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為此,初中的政治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為學生準備具有實際意義的政治學習資源,在課堂有效性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初中政治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學質量的優化,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燕超.初中思想政治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7(20):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