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瑤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自主意識,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的做法,有利于實現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歷史與社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接著論述了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 小組合作 優化策略
一、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小組合作學習, 也就是把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開展小組活動,應用合作學習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利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學生間的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習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分析
1. 創建合作學習氣氛
教師要善于創造民主的學習氣氛, 才能幫助學生發揮創造力,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習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平等民主和諧學習氣氛,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屬于組織者與引導者,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 再有,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的初中學生獨生子女較多,這些孩子不具備合作意識,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所以在實踐中要提倡學生間的合作,學會與人溝通與交流,變個人間的競爭為小組間的競爭,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2. 制定科學規則,加強組織性
初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生長旺盛期, 存在較為嚴重的叛逆心理,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時以學生自愿為原則,要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不能強迫學生,教師在講解活動的規則、過程、意義時,要求學生自愿參加。 在確定小組后教師要明確活動規則,保證學生的討論依據一定的次序進行,小組長和學習委員由小組成員共同選舉產生, 小組長負責小組間的各種活動,學習委員負責下發學習任務, 同時對小組合作過程進行監督,小組合作學習實現了分工合作, 大家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共同努力,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形成團隊意識。
3. 加強調控與指導
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但也必須認識到教師在其中的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啟發者、指導者、組織者,負責指導學生的活動。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培訓小組長,將學習任務明確分配給小組長,教給他們管理方法等,對于在學習活動中表現消極的學生,要積極和學生溝通,掌握這些學生的思想動態,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小組合作學習中, 不只是強調學生間的互動而且要求教師與學生也要實現互動,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傾聽學生的見解,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再有,教師還需考核小學合作學習過程,可以依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策略,全面結合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公平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的表現,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 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學習中的失誤,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4. 實施正確、合理的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習過程為主, 只依靠試卷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顯然存在很多缺點, 也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就是調動全班學生積極學習,做到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不以相同的方式對待所有的學生。 學生間由于家庭環境不同、家長教育方式不同,學生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教師不能只重視最后的學習成果,要多表揚少批評,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態度、情感、意志的發展,只要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積極就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只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在評價過程中可以參考學生的獨立完成任務情況與文字成果,鼓勵小組成員進行互評、自評、學生評價老師等多種形式同時存在。
三、總結
總之, 由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出現促進了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學改革,這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工作者而言,要積極研究大膽探索,尋求最佳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應用過程中思考、調整、改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杜絕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習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都山 .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初探 [J]. 中國校外教育 .2015(01)
[2] 潘良杉 . 初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化策略 [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52)
[3] 毛良明 . 探析初中歷史與社會與社會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 [J]. 中國校外教育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