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安
摘要:學生作為化學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由始至終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其在新知學習、知識復習等參與中,自主掌握所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積累化學徐德喜方法,提升學習質量。在本文中,我立足高三復習環節,就如何實施探究式復習課,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復習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高三化學;探究式復習;教學對策
傳統的高三化學復習課的開展一般遵循“梳理課本知識”—“突出重難點”—“應用題海戰術”等模式。從客觀上分析,此模式沒有大的缺陷,但是從主觀上來看,其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整個復習過程中,學生扮演著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往往采取死記硬背和習題演練的方式,在此理解所學,導致其難以融會貫通知識,難以提升化學學習水平。針對該情況,我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嘗試組織探究式復習課,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復習。在本文中,我將結合不同的復習內容,就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復習進行詳細說明。
一、基本概念的探究式復習
概念是高中化學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化學,進行有效復習的基礎。在傳統的復習課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往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發現其中所學過的概念內容,對其進行再次講解,試圖借此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著則引導學生識記概念。如此機械的復習,不僅會使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難以建立對概念的深刻認知,還將復習課與新知課等同起來,浪費時間。面對這種情況,我則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實施探究式復習。以“氧化性與還原性”為例,因為學生在復習環節,早已建立了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基于此,我在為學生呈現了一些與之有關的反應實例,引導其分析氧化性和還原性在化學反應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得失電子情況和化合價的變化情況。如此分析過程,學生不僅可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其還可以通過現象把握氧化性和還原性的規律,進而自主地總結出一些化學結論,如“最高價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實現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提升分析、總結能力。
二、基本理論的探究式復習
基本理論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復習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因為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往往是以結論性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而且具有抽象性。在高三階段,盡管學生經歷了新知學習環節,但是其不是無法深刻理解,就是忽視其中的細節問題,導致知識掌握不扎實。在復習活動開展中,我們既然要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就需要以基礎知識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從而幫助其加深印象,深度理解。以“原子結構”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較為簡單的問題:“原子中的各種微粒有何作用呢?”在此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探究。此次探究過程中,是學生經歷化學形成的過程,而非背誦結論的過程。所以,我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其自主繪制原子的結構,并結合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以此獲得有價值的結論,加深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在此次探究發過程中,我還從拓展學生視野角度入手,為其呈現了一些課外內容,如原子彈的制造原理,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原子核內有巨大的核能。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探究式復習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復習活動開展中,教師往往向學生呈現一段文字性的描述,引導其或分析、或識記。如此復習過程,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使其在機械的識記過程中,對枯燥的化學復習失去興趣,得不償失。面對這種情況,我結合元素化合物的特點,先向學生提出問題,“過氧化鈉有哪些性質?”以此引發學生的探究。在此過程中,還向學生提供了一段與本問題有關的文字信息,使其在閱讀中,思考,氧氣罩的氧氣為什么越來越多呢?以此在一個個問題的驅使下,實現自主探究,由表及里地理解所學,總結“過氧化鈉可以與二氧化碳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氣”此結論。
四、化學實驗探究式復習
實驗作為高中化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三生進行復習的重點內容。因為化學實驗本身就是一種探究最為直接且貼近理論的形式,其需要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通過發現現象、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總結規律、原理等,實現對實驗的深刻理解。以“鎂帶的燃燒”為例,在復習課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采取分組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合作利用所學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操作,從而在親身體驗,自主感知,建立對實驗現象和結論的深刻印象。如此探究式教學看起來比傳統教學費時,但其效果遠遠好于死記硬背。而且,在應對考試的過程中,其可以直接就問題,寫出“打磨鎂帶”、“白色固體”等現象。
總之,在高三化學復習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新課改要求,在概念復習、理論復習、實驗復習等中,引動學生積極探究,借此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掌握化學學習方法,提升化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志東.學本課堂視野下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設計與組織[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12):70-72+129.
[2]羅祠軍.對癥下藥 有效復習——高三化學復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2):5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