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華
摘 要:科技日益發展,基礎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已不能滿足課堂需求。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人們尋求答案的方式也日漸改變。與其積極防止學生沉迷移動終端的網絡世界,不如將其變成學習的利器,成為學習的必需品和有效途徑。轉變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使得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成為一個高效學習途徑。
關鍵詞:移動終端;中學物理;自主學習;學科整合
移動終端指利用無線網絡可在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通常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手提電腦。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處理能力,并且日漸成為互聯網的關鍵入口和主要創新平臺。依托信息技術,以知識點為中心,以微課、微測試為主要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個性化自主學習平臺日漸增多。學生通過移動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登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練習。平臺能做出相應數據分析,并提供個性化服務。是對課堂學習進行補充的一個有效途徑,強調學習的持續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基礎、接受能力進行個性化選擇。
中學物理作為基礎學科,既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實驗科學。不止是課本上看似枯燥的物理定義、公式,更多的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的解釋。它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中學階段主要學習動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學、原子物理及相對論部分內容。看似不相關,其實是一個完整體系。物理知識的系統性決定了學習的持續性;物理知識的豐富性決定了學習的多樣性;物理知識的客觀性決定了學習的必要性。
教育部2016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學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近幾年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育工具,在我國教育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中國于2012年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理念,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培養學生信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努力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數字化差距。同時,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與2003年實驗版相比較,較以前的三維目標,更注重培養以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核心素養。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開發特色課程;注重基礎性、選擇性,關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強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最終使學生身心發生積極、健康的變化。這些都為物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導向。
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斯騰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e)等人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中的關鍵作用。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為物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論支持。
移動終端學習研究始于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機交互研究室啟動的“MobileEducation”項目。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移動終端學習的方式日趨成熟,成人教育、企事業單位培訓、學校教育等,出現了很多讓學習者利用手機、電腦或iPad等移動終端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的現象。翻轉課堂、慕課等學習方式逐漸流行起來。對于傳統課程而言,這類課程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興趣為導向,學習者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討論,在導師的幫助下完成知識獲取的過程。較傳統教學方式更高效,獲得更“真”的知識。
目前學校網絡環境大幅改善,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87%,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日益豐富,信息化教學日漸普及。有各種各樣的公共學習網站及數量眾多的APP可供選擇。微課這種教學形式也被更多的教師、學生采用,并呈現進一步擴大應用的趨勢。微課作為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課堂形式較傳統課堂而言,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精簡,資源容量小,呈現碎片化學習資源。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喜愛,能滿足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移動學習為學生所提供的是一對一的學習指導,在通信技術的支持下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自主學習,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利用“移動終端”進行中學物理個性化自主學習是可行的。
將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深度融合,利用移動學習終端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能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針對重難點知識可以反復的進行學習和復習;面對難題可以及時進行解答和知識鞏固;遇到生活中的問題能夠迅速的應用知識進行解決。簡而言之,利用移動終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識并應用,同時能夠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EB/OL].http://www.edu.cn/xxh/focus/zc/201606/t20160621_1417428.shtml
[2]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4]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EB/OL].http://www.zxxk.com/soft/840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