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摘要:閱讀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內容。然而縱觀現如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難發現,教師一味采用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圍繞課本和教參開展教學活動,導致課堂氛圍壓抑、沉悶、無趣,學生的學習興致和思維能力被限制住,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如何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從而不斷促進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教師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本文以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驗為依據,針對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一番個人看法的闡述,以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情境;閱讀指導;課外閱讀
語文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思考和感悟,鼓勵學生進行充分、自主地閱讀,在充分啟發的基礎和前提下,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及心靈的健康成長。為了更好地促進這些教學目標的實現,小學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及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從而不斷促進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教學的先導,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情感基礎和內在驅動力。對于認知能力相對較差,且有著愛玩愛鬧天性的小學生來說,興趣對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閱讀興趣的培養,巧妙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教育手段營造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將枯燥的文字描述以形象的畫面形式展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為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例如,在進行《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的教學活動時,我在課堂伊始環節為學生展示了一張地圖,并向學生指明西沙群島所在位置,揭開了西沙群島的神秘面紗。緊接著,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展示西沙群島優美風景的視頻,視頻將西沙群島五彩斑斕的海面風景以及物產富饒的海底世界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對于沒有去過海邊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有著吸引力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觀看著,流露出對西沙群島美妙風景的贊嘆之情。我也趁機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從中探討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西沙群島的,開始了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如此一來,通過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了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閱讀教學活動得以順利、有序地進展下去。
二、加強閱讀指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閱讀是學生通過自我感知文章內容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過程,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然而受自身年齡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小學生很難通過自主閱讀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內容,因而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鉆研教材,從中挖掘出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層次的閱讀,在自主學習、探究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更好地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在進行《在牛肚子里旅行》這篇課文的教學活動時,我就利用問題來指導學生閱讀。完成本課生字詞的講解活動后,在初讀環節,我先向學生拋出問題:文章描寫了誰的旅行經歷?牛的肚子里有什么奧妙嗎?讓學生帶著問題瀏覽課文,以便對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和初步的把握和了解。在精讀環節,針對課文內容給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細節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如“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是怎樣的?牛胃的構造有什么特征?牛是怎樣消化食物的?等等,讓學生細致地閱讀課文內容,并從中找到答案。如此,通過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促進了學生對文章內容深層次的了解和認知,使閱讀教學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又如,以《掌聲》這篇課文為例,文章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了身患殘疾的小英由自卑轉為笑對生活的經歷,傳達了同學之間的關愛之情及其帶給人的重要意義。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我在給學生講解了文章的生字詞后,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問題,從而指導學生閱讀,比如,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樣的?文章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英子的這一特征?老師讓英子上臺講故事時,她為什么猶豫?后來的英子發生了怎樣的轉變?促使她轉變的原因有哪些?等等,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深層次地閱讀。之后,我又通過這些問題來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此一來,通過問題的巧妙設計,對學生起到了很好地啟發作用,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實現了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開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閱讀是學生汲取知識營養、獲取關鍵信息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篇篇文質兼美,是對學生進行良好審美、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然而內容卻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僅僅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短短數十篇文章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是很難實現的。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興趣愛好出發,給學生推薦一些合適閱讀的書籍讓學生閱讀,在夯實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和空間,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以《童年的水墨畫》這篇課文為例,文章以詩歌的形式贊揚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使人單單通過閱讀就能體會到童年生活的天真、快樂。以童年、童真、童趣為主題的文章是小學階段學生經常會遇到的,這些也是經常傳頌的主題。為此,教師可以在完成課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后,給學生推薦一些同種題材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認知水平出發,給學生推薦一些描寫優美、有啟發性和較強教育意義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使學生能夠從中明白一定的道理。或是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彼此交流讀書經驗或是閱讀完一本好書后的心得體會。如此一來,通過開展課外閱讀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了更多課本之外的知識,在廣泛閱讀中實現了學生人文素養和語言綜合素質的提升。
總之,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及語言綜合素質的提升影響重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采用及多種教學資源的開發,為枯燥的閱讀教學注入無限生機,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徐媛.論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J].成才之路,2018
[2]陳興安,王曉輝.基于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