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玥
摘 要: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是高校里的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面對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工作顯得尤為突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實現就業,成為小家庭脫貧道路上的加速器,這關系到千萬戶經濟困難家庭的幸福。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這項工作,將成為精準扶貧的一股助力,更是積極響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分析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全局發展的高度,把扶貧開發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是高校里的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畢業后,能順利實現就業,成為小家庭脫貧道路上的加速器,這關系到千萬戶經濟困難家庭的幸福。然而,隨著現實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學生的就業率,特別是初次就業率(每年8月31日前就業率)卻不理想。這意味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畢業后的幾個月可能處于空窗期,處于一種迷茫無措的狀態。這對家境經濟困難學生的影響是不利的。
以我校礦環學院2016年~2019年的就業情況為例,學生初次總體就業率分別為90.86%、95.93%、96.99%、88.33%(平均值93.0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率分別為97.91%、98.92%、98.33%、98.11%(平均值98.32%)。困難學生的就業率還是高于總體就業率。在就待業學生群體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待就業學生百分比分別為53.33%、26.67%、55.56%、16.22%。可以看出,困難學生就業的時候,經常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即大部分困難學生能很快找到工作,而有部分學生往往因為個人原因,無法在畢業前后順利找到工作。
一、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難形成的原因
1、就業取向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時,大部分還是傾向于公務員、管理類等在多數人看來“體面的”職位。這種就業取向,與職業院校學生本身的定位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大部分公務員、管理類的崗位對學歷都有本科及以上的要求,面對專科學生的招聘崗位較少。反觀很多技術類的崗位,由于對實踐技能能加看重,對學歷文憑要求不高。但由于技術類崗位一般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很多崗位還需要長期駐外地,學生的接受度不高。例如,今年有一家國企來我校招聘地隧專業學生,工資福利待遇都高于平均水平,由于急需用人,連學生成績都不作太高要求,只要肯吃苦耐勞就行。單位原本想招5-7人,但是最后只有2個學生愿意去。原因就是,其招聘的崗位需要經常在船上值班,或者沿江巡查,出差等,不能經常回家,學生一聽就不太愿意了。而像這種單位迫切的用人需求與學生相對“懶”的就業情況并不在少數,多數都集中在艱苦行業或艱苦崗位。
2、就業心理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就業時,對當前的利益更在乎。對于月薪2000元左右的崗位,接受度不高。而在就業區域上,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傾向于在城區就業,有的還特別要求是主城,多數學生都不愿意去基層鄉鎮工作。就以“三支一扶”招募這一項來看,在我從事學生管理工作8年時間以來,雖然學校、學院都大力宣傳了相關政策,班主任輔導員也針對性的找個別學生談話,動員他們積極報名。但僅有極少數的同學來咨詢相關事宜,最后也未報名。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從根源上來講,原生家庭對學生或許有著極大影響。有些學生可能從小就背負著改變整個家庭經濟狀況的重擔,被家人、甚至同村人寄予了厚望。于是,他們在就業時,對工資待遇和工作性質都有著比較高的期望。他們會過于關注工作的穩定性和高收入性,傾向于在高收入、高福利行業就業,既不愿回到農村,更不愿去邊遠地區、中小企業和艱苦行業就業,人為的縮小了自己的就業范圍,在無形中加大了就業難度。
3、畢業生綜合素質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地域因素,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社交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明顯弱于普通大學生。這不僅造成學生在與人溝通中出現問題,也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自卑,從而影響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以及對自我提升的渴望。他們在機會來臨時,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做出適合自身的就業決策;在面對用人單位的面試時,常常表現出過分緊張,談吐不清,思路不暢,給用人單位留下適應性比較差的印象,也不利于成功就業。
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研究
1、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
首先,加強學生自信心教育,要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從精神上、心理上脫貧。要讓他們明白,薪資待遇有高低之分,但工作崗位沒有貴賤之別。其次,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要讓他們認識到,人的一生是不會一帆風順的,我們遇到的困難終將激勵我們成長成才,幫助我們積累社會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最后,引導學生客觀正確的認識自身,了解社會,將理想與現實有機融合起來,不要好高騖遠,建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意識,不要將初次就業看得過重,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施展才華。
2、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綜合素質
除了專業知識外,現在的用人單位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社交能力、寫作能力,甚至形象氣質等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重視。單位面試,往往就是在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家庭因素,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較弱。因此,我們要在校園里搭建更多的平臺,幫助他們提高綜合素質。我們可以引導鼓勵他們擔任班級或者學生會干部,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學生活動,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或者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3、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一對一的學業指導和就業指導
學以致用,要有所學,才有所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由于受成長環境影響,在初進校的時候,對如何規劃自己三年的大學生活,是迷茫的,無措的。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以后,有的困難學生會被校外豐富的社會生活所吸引,慢慢失去自己原有的目標和動力,出現成績下滑、不思進取、沉迷網絡等不良習慣。還有的學生,會因為覺得與周圍格格不入,交不到朋友,變得愈加孤僻,最后喪失求學的欲望,甚至退學。對于遇到這些情況的經濟困難學生,若老師沒有及時發現并干預指正,不僅僅是他們的就業,可能畢業都會成問題。因此,從大一就讓老師與困難學生建立一對一的學業指導和就業指導,不僅能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校園生活,規劃自己的學業,在三年后的就業路上,老師的專業指導更能幫助學生少走彎路,盡快的找準自己的就業方向。
三、結語
總書記說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總書記還說過,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再為他們搭建好健康的校園環境,為他們提供一個順暢的就業平臺,讓每一位困難學生都能順利就業,使之成為每一個困難家庭脫貧道路上的加速器!
參考文獻
[1]鄭斌.淺析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青年與社會,2014(36).
[2]車麗莉.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8.
[3]王宇.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問題初探[J].改革與開放,2011.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