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芳 薛海云 王學樂
摘 要:陜北民歌源自于黃土高原,因其獨特的唱法和曲調,流傳甚廣,在中國歌壇上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陜北民歌作為聲樂藝術領域中的瑰寶,在當代德育教育中具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本文首先針對陜北民歌的文化內涵進行簡單的描述,然后基于陜北民歌的傳承困境,具體分析陜北民歌德育教育對策。
關鍵詞:陜北民歌;傳承困境;德育教育;人文精神
引 ?言
民歌作為當代聲樂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得到傳承和發展,早在2011年,國家就將傳統音樂納入到音樂教學中去,并且要求加強對中國民歌的學習。但實際上陜北民歌作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歌曲,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出其本身的德育作用,更沒有開發出真正意義上的陜北民歌校本課程。
一、陜北民歌的美學特征和傳承困境
陜北地區地勢地貌環境特殊,自古以來,陜北地區都聚集著多種不同文化的民族部落,因此也孕育除了較為獨特的陜北民歌,陜北民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質樸活力,是聲樂藝術領域的瑰寶。陜北民歌的美學特征有很多,包括:生活的質樸美、愛情的真摯美、獨特的形式美,這些都在陜北民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陜北民歌從二十世紀開始發展,在發展初期,陜北民歌的流傳度極廣,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第二階段是建國初期,陜北民歌作為中國精神的代表,在世界藝術平臺上綻放了光彩,第三階段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陜北民歌受到一些影視劇的影響,重新發展了一段時間,第四階段是二十一世紀至今,陜北民歌重新得到了關注,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轉變為精神需求。但是外來娛樂文化、情感表達弱化等問題都對陜北民歌的傳承造成了影響,陜北民歌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代表者一個時代的記憶,因此,必須要深入挖掘陜北民歌的教育意義。[1]
二、陜北民歌的德育教育
(一)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陜北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人口流動性較大,加上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風格粗獷的地方民歌,也正是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較為濃郁的文化背景。在延安時期,陜北民歌得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很多的著名的紅歌,這些歌曲都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比如,《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中就有這幾句歌詞:“你當你那紅軍呀我勞的那動,咱二人的那一心一意鬧革的那命。一桿桿那紅旗喲呼拉拉地飄,當紅軍的哥哥喲出發那了。”這個歌詞表達出了當時陜北地區的革命斗爭,展現出來革命戰爭年代的特殊情感。學生通過學唱這些歌曲,可以真正的感受到,當時人民對國家的情感,對革命的堅定,體會到戰士不怕犧牲的精神,甚至是百姓對革命的支持,透過歌曲學生也會養成愛國愛家、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2]
(二)倡導友善平等培養學生民主團結互助的思想
團結、友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直都是中國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始終都在向學生傳達團結力量大這一思想,教導學生善于抱團,才能夠更好的完成任務。比如《黃河船夫曲》中的歌詞,就明確表現了這一思想。“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上述歌詞中利用幾十幾表述了黃河的偉岸,也表現了黃河船夫的團結。學生通過學唱這種民歌,可以對這種傳統美德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如果搭配上多媒體技術,直觀的展現出黃河船夫的工作畫面,學生就可以對這首歌形成一個具象化的了解,從而培養出學生團結互助、民主平等的美德。
(三)宣傳社會主義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
在陜北民歌中還有關于民族團結歌曲以及歌頌社會主義的歌曲,通過學唱此類型的歌曲,可以讓人們善于合力抱團,通過學唱此類歌曲,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程,認識到社會主義發展的不易。此外還有很多歌唱社會新中國的歌曲如《夫妻識字》等,表達了在當今社會中國,全中國人民沒有等級、沒有剝削。學生通過學習陜北民歌,可以更好的了解社會制度,培養出團結互助、民主平等的美德。以《西部放歌》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為例,這兩首歌詞中都有著非常明確的社會主義思想。如“年輕的高原人趕上了好年頭,大開發的號角在新時代吹響,神奇的西部追趕那潮流競風流,大開發的號角在新時代吹響,神奇的西部追趕那潮頭競風流”和“邊區人民要一心,古樹開花耀眼紅,千年的古樹盤了根,千年的古樹盤了根,開花結子靠山穩,靠山穩。”這些歌詞中都表達出來在社會主義建立初期,西北地區人民的思想,新時代給西北地區帶來的發展和機遇,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也會對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形成全新的認識。
(四)歌頌勤勞向上培養學生勤勞樂觀積極的品質
在陜北民歌中有很多唱詞都在歌頌國家的勞動人民,歌頌著“勞動最光榮”這一主題,并且強調了在勞動中收獲快樂的心情。通過這類主題民歌的教唱,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并且形成勤勞、樂觀、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陜北地區的勞動有兩種,一種是以勞動生活為主,主要表現的是勞動情緒,一般是勞動人民感嘆生活的踐行,反映出勞動者和剝削者的對立關系。另一種是歌唱勞動本身,是一種質樸、健康的勞動歌。通過對陜北勞動主題民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到舊社會的錯誤,認識到勞動人民的辛苦,也能夠感受到勞動的魅力。比如陜北民歌《唱不夠的信天游》中,就有這以下幾句歌詞:“紅紅的高粱已熟透,春天播種秋天收,大地吹來紅酒的香,思鄉心兒隨風抖。紅紅的高粱紅紅的酒,酒香陣陣浸心頭,爺爺鋤把接在手,家鄉再窮我不走”,不僅帶有著最基礎的農業耕作知識,同時也能夠看出陜北地區農民的日常生活樣貌,教唱這一歌曲時,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勞動的辛苦,以及勞動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從而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也能夠更好的珍惜糧食。
總 ?結
綜上所述,我國擁有著豐富的民歌文化藝術,這些民歌可以更好的培養出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對于國家傳統文化發展繼承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陜北民歌作為中國民歌的代表,無論是歌詞還是歌曲背后的精神,都值得每一個學生進行學習,因此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可以通過教唱陜北民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
本文為陜西省延安大學附屬中小幼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1]徐藝菲.地方高校音樂課程融入陜北民歌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8(06):32+34.
[2]段茸茸.傳承與發展陜北民歌是陜西地方高校的重要責任[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