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騰
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和難點學科,近年來隨著義務階段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教師的教學發展需要,而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則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情境教學環節與設計原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情境教學環節;設計原則
情境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出兼具知識性和情感性的具體場景,使學生在情境體驗的潛移默化過程中完成課堂學習,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指出“課堂教學指向經驗的產生,而情境正是經驗的孕育母體”。對于當前的小學數學課程來說,引入情境教學不僅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與禁錮,為教師的教學指導提供新思路、新途徑,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具實效性與生命力的數學學習平臺,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趣味情境
課堂導入是數學教學的起始環節,其導入效果將直接決定教師的后續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而當前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不愿意學習數學。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就要著重創設出趣味情境,將枯燥單調的數學課本融入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中,改變學生對數學“沒意思、看不懂”的固有印象,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與趣味,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情境帶動下進行更加自主自覺的學習。比如教學《圖形的運動》等幾何學知識時,其涉及的圖形內容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有較高要求,學生往往會覺得“太難了”,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和Flash軟件給學生展示圖形平移、旋轉、軸對稱等變換形式并給學生播放萬花筒中圖形變換的視頻,通過眼花繚亂卻清晰生動的圖形運動軌跡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圖形符號的美感,進而為學生的后續深入學習打開突破口,使學生能夠在興趣指引下進行高效學習。
二、在課堂教學環節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學生建構自身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而數學課程相對來說學習難度更大,學生在課堂中遇到的阻礙也相對更多。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就要著重創設出問題情境,通過層次性問題對復雜的數學課本進行分解分析并加強對學生的教學主導作用的強化,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課堂學習前進的主線和方向,從而保障教師的常態化教學能夠不斷深入并促進學生在持續性學習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比如教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節時,教師首先可以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嗎”,充分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記憶,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進行新舊知識整合,而后再提問“分數的加減運算與整數、小數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不斷加深對分數加減法的知識理解與掌握,最后再提問“1/2+3/4、3/5-1/2”等簡單的算式題目,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夠由淺入深,促進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能夠做到不斷探究、不斷收獲。
三、在課堂小結環節創設生活情境
課堂小結是數學教學的總結環節,而對于小學數學課程來說,其最重要的教學目的就在于數學應用。因此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就要著重創設生活情境,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不斷拓展并延伸數學學習的知識邊界,使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為學生搭建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溝通橋梁,從而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數學,也能夠在生活中用數學。比如教學《四則運算》這一節時,講解完課本上的基本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組織“超市購物”的生活模擬活動,組織學生分別扮演顧客、收銀員等角色,給學生提供“1元1支的鉛筆、5元1本的筆記本、13元1個的文具盒、25元1本的故事書”等虛擬商品并給學生每人發放一張面額100元的虛擬紙幣,指導學生進行自由購物并自行對購物總金額進行計算,使學生能夠見到“活起來”的數學知識,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從而在生活中為學生開辟出數學學習的“第二課堂”。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程的情境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課堂教學、課堂小結等環節分別創設趣味情境、問題情境以及生活情境,從而不斷激發數學課堂的教學潛力和學生的學習活力,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真正獲得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錦治. 課堂情境的有效創設與導入——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與分析[J]. 現代交際, 2016(2):212.
[2]楊元超. “情境——模型”雙向建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原則探究[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 2017, 33(8):225-227.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鏡壩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