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務費派遣就業具有社會價值,同時在實用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要辯證地看待勞務派遣,充分利用勞務派遣的優點,但要正視勞務派遣的問題,積極應對,確保單位協調、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本文討論了基于勞務派遣就業的國企人力資源管理。
關鍵詞:勞務派遣;國企;人力資源管理
引言
國企實際經營過程中,人工費用派遣是現階段應用相對廣泛的就業形式之一。通過人工費用派遣,不僅能有效地降低國企的人工費用,還能有效地避免就業國企的各種風險,對促進國企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在國企發展期間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也在逐漸增加。對此,國企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問題發生的概率,必須加強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為合理的分析、有效的解決以及國企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勞務工的概述
勞務工,指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并派往用工單位的用工形式,用人單位與用工單位不是同一個單位,勞動者與用工單位只是勞務派遣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作為一種新的用工方式,一方面,它適應勞動力市場靈活多樣的用工需求,擴大了勞動者就業;另一方面,它增加了就業的不穩定性,對勞務派遣人員及用工單位合法權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勞務派遣用工有利也有弊,以下對勞務用工的使用及管理進行探討,以推動國企勞動用工健康、和諧發展。
2勞務派遣用工的利弊分析
2.1勞務派遣用工有利的方面
由于勞務派遣人員關系在勞務派遣公司,所有有關勞動保障及管理風險都由勞務派遣公司承擔,派遣人員一旦發生勞動爭議、工傷、生病等都由勞務派遣公司負責處理,用工單位只管用工,省去了招工的繁瑣,勞務工本人也知道自己端的不是鐵飯碗,對在用工單位的工作不會有很高的預期,人員的進出相對容易,有一定的緊迫感和壓力,所以對于用工單位而言,勞務關系比勞動關系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另外,用工單位往往會從勞務派遣工中選擇優秀的轉為合同制員工,有利于提高勞動合同制員工的質量。對勞務派遣員工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使派遣員工既感受到壓力,又有動力。因此這種用工方式具有簡便、高效、靈活、便于管理,而且用工成本更低等諸多優點,受到用工國企的廣泛歡迎。
2.2勞務派遣用工不利的方面
《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實施后,勞務用工的范圍和比例與之前相比受到較多的限制。不是所有崗位都可以用勞務工了,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即所謂的“三性”崗位上使用,而且用工比例也有限制了,不得超過國企用工總量的10%,勞務工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另外,勞務工雖然說是同工同酬,但在其他福利方面與合同制工相比,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勞務工沒有歸屬感,無法融入國企,對國企文化建設不利,而且勞務工往往是苦、臟、累的崗位,勞務工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離職率高,給用人單位和用工單位都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
3勞務派遣用工存在的風險
3.1勞務派遣員工的離職風險
3.1.1同工不同酬導致心理不平衡。法律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然而,當前國企的勞務派遣員工與正式員工待遇仍存在較大差距。勞務派遣員工被克扣、遲發工資和獎金的比例接近40%。勞務派遣員工明白自己的工作機會難得,所以有時候他們比其他員工更加辛勤工作,但是得到的回報卻少很多。這些不平等的現象都會造成派遣員工內心的不平衡,降低派遣人員對國企的忠誠度和滿意度。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國企的穩定和發展,從而降低國企的競爭力。
3.1.2“特殊身份”可能帶來的低歸屬感。勞務派遣工從事的崗位往往比較累、比較臟,其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有時遠遠超過其他崗位的員工。但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國企勞務派遣工大都不受重視、缺乏關注。多項研究表明,勞務派遣員工在國企工作中會感覺到不被關注、低人一等、工作壓力大,晉升機會渺茫,這就導致他們對國企缺乏歸屬感,心態不穩定,進而導致離職率普遍較高。
3.1.3.監管監督不到位,容易引發矛盾沖突。目前,各地區針對勞務派遣用工的監督管理存在缺陷,執法力度相對較弱,不能很好地維護派遣行業的市場秩序和勞務派遣人員的合法權益,導致勞務派遣人員的利益容易遭到侵犯。而對于部分勞務派遣人員,其學歷比較低,對勞務派遣方面的法律了解不夠,在自己的利益遭受侵犯時,不能選擇合法的途徑來解決利益糾紛。這就容易引起矛盾沖突,影響國企員工隊伍的穩定團結,降低國企的組織凝聚力,最終阻礙國企工作效率的提升。
3.2法律責任方面的風險
3.2.1責任風險。作為編制用工的補充形式,勞務派遣作為一種新型的用工模式,其立法規制定位不明確,缺乏專門性的法律。部分勞務派遣員工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對勞務派遣方面的法律了解得少之又少,有的甚至不了解也不關心。在這種情況下,派遣人員與國企發生勞動糾紛時,很難通過正當合法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有時還會激化矛盾,給國企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和經濟損失。
3.1.2協議風險。在實際工作中,因協議條款不清而產生的勞動糾紛不計其數。其中,國企基于經濟考量,選擇不正規的或者無合法從業資質的勞務派遣公司,勞務派遣員工和國企簽訂的協議存在漏洞,都可能成為勞務派遣用工風險存在的隱患。另外,部分國企和勞務派遣公司之間缺乏相互監督與制衡機制,容易產生更多的勞動關系糾紛、勞務派遣員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弱化了國企的管理效率。
3.3派遣公司缺乏醫療資質帶來的風險
目前勞務派遣機構良莠不齊,有些派遣公司缺乏相應的經營資質,其經營范圍混雜不清,惡性競爭也時有發生,在一些領域還存在不合理的壟斷現象。國內部分人力資源派遣公司缺乏醫療資質,導致國企部分勞務派遣員工的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在實際工作中,工作能力偏低、工作態度較差,容易引起用人機構的不滿,從而影響國企工作的整體進度。
4基于勞務派遣用工的國企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對策探討
4.1對勞務派遣單位進行嚴格選擇
具體勞務派遣工作進行期間對勞務派遣單位的審查是頭等大事,會直接影響國企的人力資源管理效果和質量。因此,在實際開發過程中,要嚴格篩選勞務費派遣單位。一方面,必須選擇合法合格的單位。通常,選定的單位沒有任何資質,招聘部隊和勞動派遣部隊簽訂的合同就不能得到法律保護。因此,在審查期間應加強對調度單位的選擇性審查。另一方面,在國企發展過程中,為了有效地避免和緩解人力資源管理的風險和問題,必須促進國企管理與教育的融合,并確保教育活動能夠輔助國企管理。在具體培訓活動進行的同時,要以現在為重點,加強技術和知識的傳授。同時要站在整個國企的發展觀上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國企現狀,合理應用教育手段,提高勞動派遣人員水平,提高工作質量。
4.2強化對勞務派遣單位的監督和管理
國企具體發展階段,還要加強對勞務費派遣機關的監督。實際工作中,派遣單位管理有問題,招聘國企沒有過錯,但部分法律責任原封不動,給國企造成損害。因此,雇傭國企必須增加對派遣國企的監督,加強管理。為了更好地解決和處理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在未來的管理工作進行過程中,必須采用科學手段,合理開發相關的管理機制,以及國企具體的發展現狀,做好對員工實際需求的分析、研究和目標對接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4.3對與派遣單位簽訂的協議進行嚴格把控
國企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進行中,必須嚴格控制與派遣部隊簽訂的合同,從而有效地提高管理效果。因此,在實際經營中。一方面要按照國家的相關標準和規定嚴格進行。對于簽訂的合同,必須明確表示,派遣的勞務人員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對派遣單位和國企負責。調度業務要明確各方面的工作流程,調度單位要定期提供國企相關資格證書,調度機關發生重大變化,首次通知國企,不及時通知則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相反,派遣合同明確規定。派遣合同解除或終止后,派遣單位或國企對派遣工人負有一定的法律責任,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勞務派遣者的自主權,必須有效地推進國企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并推動國企未來的發展進程。
4.4規范程序,確保勞務派遣員工的基本素質
第一,根據勞動合同法,全面整理勞動力成本派遣就業,明確任用條件和任用條件。第二是制定招聘計劃,根據在職條件選出合適的人選,開展相關工作。第三,規范招聘程序,統一招聘標準,提高招聘一致性。招聘是選拔人的門戶,對人工派遣和招聘至關重要。為了避免引起員工誤導混亂,為了解決招聘主體不明確、勞資關系主體混亂的問題,可以在招聘過程中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雇傭單位確認雇傭需求,將其提供給人工調度部門,人工調度部門向外部發布招聘信息,并通知員工已被派遣到雇傭工作。第二,勞務費派遣機關收集候選人資料,決定求職部門面試、考察的人員名單。第三,勞務費派遣部門和雇員一起面試,面試,招聘部決定招聘人員。最后,由勞務派遣單位與錄用的人員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派遣到用工單位工作。
5結束語
目前,勞務派遣員工是一個重要的人力資源團隊,在一個業務單位的科學研究、生產、管理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單位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補充。但是最近幾年,人力成本派遣就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人員增加、勞動效率不高、人力退出渠道不順暢等,通過分析提出了解決方案,進一步改善了人力成本派遣就業管理,提高了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清泉.國企勞務派遣用工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9.
[2]潘月.完善國企勞務派遣用工制度[J].中國電力國企管理,2018(34):98-99.
[3]王帆.國企勞務派遣用工法律風險及對策分析[J].法制博覽,2018(34):253.
[4]譚曉婷.淺析國企勞務派遣用工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訊,2018(18):54-55.
[5]吳昊.面對勞務派遣用工問題[J].施工國企管理,2018(06):101-102.
[6]黃桂芳.淺談勞務派遣用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5):205-206.
[7]樊國梁.國企的勞務派遣用工管理探析[J].中國市場,2018(15):92-93.
作者簡介:
趙秀蕓,女,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