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梅
摘 要:整體課堂管理把課堂管理部分分為開始、合作、結束三個環節。開始環節的目標就是“引起求知欲”,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導入”。所謂導入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必要途徑;是教師在進入新課題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建立知識間聯系的一種教學行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好奇心強,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興趣。他們的新鮮感比較強,但是能保持的時間卻很短,所以一堂課的導入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課堂導入;一年級;語文教學;重要性
在新課程理念中,衡量一節課導入好壞的標準,主要看它是否引起學生了注意力以及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模式可套,它需要緊扣教材和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
一、創設情境法
對富有感情色彩的課文,可運用語言、多媒體等手段,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輕快的音樂先響起)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里爬起來,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并且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輕風吹過,陽光和煦,池水溫暖了。
二、設置懸念法
該導入法就在講授內容前,先給學生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以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思維,同時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也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引起學生的疑問,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春雨的色彩》時,一上課,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見過春雨嗎,你看見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的,課文中的春雨為什么有顏色呢? 希望大家讀完課文后能告訴老師。設置的問題,成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催化劑,將學生引入求知的學習境界。運用這種導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設的疑問要和課文內容有內在的聯系。設疑的深淺度要適宜,太難了學生不感興趣,太簡單了達不到學生開動腦筋的效果。
三、質疑課題引趣法
小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引導學生根據課題問一些和課文內容有關的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的第五課《陽臺上的小鳥時》,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先指名讀課題,讀好課題后,請問你讀完課題后有什么想問的問題?
四、講故事導入法
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特別是一年級的小朋友用故事的形式導入可以盡快的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司馬光砸缸》這一課的時候。上課前,我把課文內容以故事的形式描述出來: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急中生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教師繼而提問:“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么樣的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五、猜謎導入法
這種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氛圍中來。例如在教一年級下冊《快樂的小青蛙》這課時,就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說條謎語,看誰反應快,猜得準。“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勞動”。學生們聽了,紛紛舉起了手,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謎底。這時教師板書課題《快樂的小青蛙》引入新課。又如在教學古詩《畫雞》時,讓學生說說帶“雞”的成語,學生們個個熱情高漲,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教師繼而導出課題。這種導入法清新活潑,饒有風味,為學生喜聞樂見,也是造成輕松課堂氣氛的開始。
六、多媒體導入法
通過看圖、看文、運用引言、生動且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等教學手段,創造意境,可以激發學生感情,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例如在教學《世界多美呀》一課時,教師可播錄音: 母雞蹲著孵小雞,一蹲蹲了許多天。蛋殼里的小雞先是睡著的,后來它醒了,看見四周黃乎乎的……原來世界這么美麗呀!小雞可高興了。它用翅膀一撐,就把蛋殼兒撐破了。它嘰嘰嘰地叫著,慢慢站了起來。嘰嘰,嘰嘰,小雞是在說:世界多美呀——藍湛湛的,綠茵茵的,碧澄澄的……這一生動形象的錄音,把學生帶到小雞看到的美麗的景象之中,學生聽了感到新鮮有趣,不知不覺中就會受到感染,便增強了求知欲望。接著教師就板書課題,學生學起來也就情趣盎然了。如教學識字6《貓和老鼠》時,先比方一段精彩的《貓和老鼠》的動畫片,接著問這是什么動畫片,主要講了誰和誰的什么故事?學生回答后,教師即可馬上引入課題,進入新課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七、簡介作者導入法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雖然在小學階段用的比較少,但了解作者卻也是一種課文解讀的切入點,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知人論世”。課堂導入以引導學生從了解作者入手,了解他的身世際遇,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是有幫助的。如在教學古詩《古朗月行》時,教師先播李白的照片,接著問你們知道這是誰嗎?學生發言,教師再總結: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1]。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他的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簡介完李白后,直接引入故事的學習,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李白小時候看到月亮時寫得古詩《古朗月行》。
八、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類思想、語言藝術的集中體現。學生一般對哲理性比較強的名言警句有很濃厚的興趣,比如學習《看書》時,教師可以用周恩來總理的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入教學,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認真學習。
九、復習導入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導入新課,是教師比較常用的課堂導入方式。孔子云:“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用已知知識做鋪墊,從中找到與新知識的結合點,順勢過渡,從而引出新知識的學習,既能使學生鞏固強化舊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強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一舉多得,極有實用價值。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所以每一堂新課的導入對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新課的導入方法很多,究竟使用哪一種,教師在設計上是非常重要的。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班級的特點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堂導入,只要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就是好的導入方法。所以,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做好課堂導入,就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2]。
參考文獻:
[1]胡金蘭.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成績的幾種方法[J]. 新課程(中), 2017(4).
[2]王歸橋.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的幾種藝術導入方式[J]. 商情, 2017(4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