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芙蓉 朱丹丹
摘要:目的:探討細節護理在神經介入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本院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6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常規組33例行常規化護理,研究組33例行細節護理。結果: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均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通過細節護理,可進一步改善神經介入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細節護理;神經介入;應用價值
神經介入療法屬于一種診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有效方式,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此種療法的有效性較高,但是因為侵入性操作,導致患者存在一定的治療風險[1]。鑒于此,實施神經介入療法期間,輔以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確保患者治療安全,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本文以66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特此對細節護理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現做如下報道: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收治的觀察對象為66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收治的時間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根據電腦隨機的方式,將之隨機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兩組各有33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18例,女性觀察對象15例,年齡20-75歲,平均(47.7±5.1)歲;11例顱內動脈狹窄,12例頸動脈狹窄,10例急性腦梗死。常規組中男性觀察對象19例,女性觀察對象14例,年齡20-77歲,平均(48.1±5.5)歲;10例顱內動脈狹窄,11例頸動脈狹窄,12例急性腦梗死。兩組資料客觀對比,P值>0.05,無差異統計學意義,可分組研究。
1.2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化護理,研究組則在常規化護理的同時進行細節護理,具體操作如下:(1)術前。①基礎護理:囑咐患者充分休息;控制血壓;多攝入綠色果蔬、多喝水,以免排便不暢,且在排便時禁止過度用力,如果患者需要,可遵醫囑為患者使用緩瀉劑、低壓灌腸;手術前,囑咐患者多次少量飲水,2000ml/d,或是予以水化治療,減輕造影劑對腎臟的損傷。②心理護理:實施介入療法之前,部分患者心理容易過度焦慮不安,這會嚴重影響到疾病治療效果。基于此,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積極交流,了解患者的心態變化,以便于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其焦慮、緊張,同時為患者講解成功治愈的案例,介紹治療注意要點,以提高患者對介入治療的認知程度,并樹立治愈的信念。(2)術中。介入治療期間,幫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與患者保持緊密的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減輕患者焦慮,消除其擔憂。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同時觀察患者面色、神志以及瞳孔變化,一旦情況有變,立刻向醫師反饋,及時對癥處理。(3)術后。持續監測患者各項體征,及時處理異常癥狀、去除鞘管后,按壓穿刺部位30min。囑咐患者神志術側肢體,予以制動,嚴控松緊度,以免過緊而壓迫局部,影響血循環,或過松,難以獲得滿意的療效。患者出院之前,對其加強健康指導,囑咐其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禁止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身心在狀態;告知患者下一次復診時間。
1.3觀察指標
(1)護理滿意度用本院自擬量表進行統計處理,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總例數*100%。(2)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用QOL-BREF生活質量量表簡表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用卡方檢驗[n(%)]計數資料差異;用t檢驗(x±s)計量資料差異。最后以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3.94%,明顯高于常規組75.76%,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生活質量
研究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神經介入治療微創、康復速度快且療效十分顯著,是臨床治療腦血管疾病最為有效的診療手段,基于此,備受臨床青睞[2]。但手術治療期間,存在一定的治療風險,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故而手術治療過程中予以合理高效的護理措施配合,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3]。本文通過對66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對照觀察,結果發現,研究組護理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說明細節護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細節護理是一種比較規范化的護理模式,以“以人為本”為護理核心,在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細化了每個環節,完善了各項操作,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了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紅巖.細節護理在神經介入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0):5820+5822.
[2]劉敏.探討細節護理在神經介入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5,7(33):127-128.
[3]高愛華,喬婷,劉芳,張楊.細節護理在神經介入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2):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