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秀
摘 要:我國的法律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不斷改革與完善,逐漸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國法律的進步,同時也展現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刑事訴訟是當前發生率較高的訴訟類型,由于刑事訴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較多,因而容易產生許多問題,例如取證、執法效率、政法人員主觀因素、法律漏洞等,都會影響刑事訴訟法的實施效果與政府公信力,本文通過對當前刑事訴訟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實例進行研究,探究如何解決刑事訴訟法實施中的問題。
關鍵詞:刑事訴訟;實施;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法律層面的相關內容也得到不斷的完善,我國法律在經過長期的發展與修訂后已經逐漸趨于完善,并且能夠在國家政治與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不應忽視的是,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多元化的思考引導著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對于法律法規條款的解釋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當前我國刑事訴訟法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法律環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針對刑事訴訟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措施的提出與問題的解決是當前重要內容。
一、刑事訴訟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法律漏洞的存在造成的影響。由于當前的社會呈現多元化勢態,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成為了創新的方式。傳統意義中法律法規的內涵容易被當前的律師群體進行另類解釋,從而造成形式訴訟的根本性質造成了改變。盡管形式訴訟法的相關條款不斷在完善與修正,但依舊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這些不能及時解釋與發現的文字漏洞,成為了律師為違法行為人開脫的依據。
(2)執法人員主觀意識造成的影響。由于刑事訴訟案件大多都會造成社會影響,而人們主觀意識的不同也會形成輿論的方向不同,這體現于執法人員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在2016年福建一宗故意傷人案中,A某故意開車傷害B某,造成B某當場死亡,從法律上來講,B某的死亡A某應承擔直接責任。當這起刑事案件背后還有其他的隱情,B某作為房地產商在A某家人不愿意接受拆遷條款時故意引導不法分子入室盜竊、搶劫、傷人等,造成A某家人的死亡,但由于不法分子沒有供述B某,也無其他交易證據,因此B某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在這起刑事案件中,由于執法人員主觀意識認為A某不應受到與該類型刑事案件相同的法律制裁,因此幫助A某制造輿論影響,并幫助A某做偽證。這使得刑事訴訟的根本原因、過程與結果都產生的影響。從法律與人情兩方面看待問題的不同造成了刑事訴訟結果的不同,但不可置否的是,執法人員的主觀意識對刑事訴訟法實施造成的影響是不應該的,應絕對杜絕。
(3)原被告雙方做偽證造成的影響。大部分刑事訴訟案件都是熟人作案,在相對了解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偽證的出現。可能是原告做偽證,也可能是被告做偽證,更可能是原被告都做偽證。這種做法給刑事訴訟案件取證人員造成了很大困擾,在取證不及時、取證環境不健康、取證結果不真實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刑事訴訟案件的錯判,這對于利益受損者而言是不公平的,也直接影響了政府公信力。2017年發生于安微省的一起刑事案件中,原告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起訴被告綁架并傷害他人,該過程中,原告與小賣部老板達成協議,偽造被告在小賣部購買案發現場刀具與繩索的證據。同時,被告也與其他賣家達成協議,將刀具與繩索購買日期、時間向前推延,并偽造其他用途。在雙方證據不足,原報告又都偽造證據的情況下,取證人員對于證據的分析不深入,造成了該案件的錯判,同時也造成了被告的脫罪。
二、刑事訴訟法實施中問題的優化解決
(1)完善刑事訴訟法相關內容。針對刑事訴訟法存在的文字漏洞,需要在今后發展過程中不斷的進行修正與完善,減少不規范或多重意思漏洞的產生。由于許多復雜的刑事案件中涉及多種條款,所以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容易產生誤解。因此當遇到發生率較低,內容較為復雜的類型案件時,需要進行詳細備案,并在發展中進行創新與解決,從案件的特殊性入手,形成相關的法律條款,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做補充與完善。
(2)強化法院執法人員的思想道德觀念與公正廉明行為。由于執法人員對于一起案件的調查、判斷等容易影響案件的真實性與審判結果,因此針對這種人為的不定因素,需要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得到強化與規范。執法人員的思想道德觀念與公正廉明行為是突顯法律公平公正的主要內容,為了加強執法人員的道德素質與思想,需要對執法人員進行定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成立專門的考察小組對其執法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確保執法行為公正廉明,減少主觀意識取證、辦案的情況出現。
(3)加強原被告雙方證據的監控與驗證。原被告雙方提供的證據都是有利于個人的,帶有較強的主觀因素,而且還存在偽證情況,所以在法院審理案件之前,需要對原被告雙方提供的證據進行嚴密監控與證據的驗證,在驗證程序上加強效率與精準度,從而減少由于證據造假、多方造假造成的多重影響,使得法律手段不能解決具體問題。這就要求執法人員能夠熟練使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證據的來源與形成進行有效調查與驗證。也要求執法人員能夠以嚴謹的態度與專業手段進行證據的驗證。更需要國家能夠提供相應的資金、設備、資源與便利條件,加強科技手段的引入。
結語:
我國當前的刑事訴訟法在完善程度上已經達到一定標準,但針對某些影響因素而言,仍舊會造成刑事訴訟案件實施中的問題產生,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也會導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當前在刑事訴訟法中還存在執法人員主觀執法、原被告證據造假與法律條款漏洞的情況,需要在今后的法律修正與完善中得到具體的解決,從完善刑事訴訟法相關內容、強化法院執法人員的思想道德觀念與公正廉明行為到加強原被告雙方證據的監控與驗證等開展工作,能夠較好的保障刑事訴訟法的實施有法律依舊,并能夠被人們信服。
參考文獻
[1]葉寧.刑事訴訟中干預基本權利的限度—權衡模式下的考察[D].西南政法大學,2014.
[2]郭華.切實保障刑事訴訟法中司法鑒定條款的實施[J].法學,2012(06):124-132.
[3]褚福民.刑事法治的理想與立法的局限 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之綜述與反思[J].中外法學,2007(02):224-255.
(作者單位:雞西市城子河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