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剛 楊麗娜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要基礎教育需要建立新的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直接影響了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敗。然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了減小這一落差,教育部門也對農村教學進行了改革,讓農村教育結合當地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來推動農村小學的教學發展。本文以基于學生的興趣差異對農村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為主要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 農村 小學 校本課程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每個人具備九種智能,然而受家庭背景以及教學環境的影響,使得多個智能沒有充分的體現出來,導致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興趣點也不同。而興趣是第一任老師,為了讓學生主動學習,構建知識框架,那么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進行教學。所以農村基礎教育中校本課程的開發以此為依據進行了探究,讓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充分地發揮自我,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為今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一、結合校園文化建設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校園文化為基礎實施的教學活動,當然校本課程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而我們所指的校園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以,學校在開展校本課程時,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比如有的學生對校園雕塑、校園畫廊、校園京劇室等物質文化感興趣,還有一些學生對校園的德育標榜墻,愛國愛故鄉的文化館等精神文化感興趣,那么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就可以借鑒這些內容,來為學生設計教學內容。例如,我校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開發了民族風繪畫課程,使學生對本民族的服飾、頭飾、住房等等進行了繪制,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繪畫水平,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二、充分利用校外資源
在開發校本課程時,除了結合校園文化之外,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這樣不但可以豐富課程內容,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開拓眼界,讓學生在校本課程中接觸社會,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例如,我校在開展傳統文化中的“孝道”這一校本課程時,教師就引領學生參觀了當地的養老院,讓學生去體驗“孝”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將當地的一些民間故事講述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總之,校外資源的利用是對校本課程內容的補充,學校和教師需要充分地利用這一資源,以此為校本課程添光添彩。
三、構建課程支持體系
在開發校本課程時,除了得到校園人員的支持,還要得到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成員的支持,這樣才能保證課程開發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校本課程得到不斷地完善,以此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例如,我校在開發“雕塑”這一校本課程時,邀請了專家和教研人員對校本課程進行了評估,對提出的意見進行了改革,同時在開展的過程中,讓各位家長引導學生完成作業。從而在獲得各方面支持的情況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使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中去,并體會校本課程的樂趣,主動去學習知識,將校本課程的教學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四、完善課程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是課程開發的“雷達”,有了評價課程開發才會有方向,所以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校要注重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首先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評價內容,比如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以基本知識和動手能力為評價標準,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主要對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進行評價,所以評價的過程中要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其次,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要制定具體的評價活動,比如,針對實踐性的課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現能力進行評價,而對于理論性的課程,需要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總結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最后,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方式也要進行改進,比如除了師生評價之外,還可以采用生生評價和小組評價兩種方式來開展,使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自己,對自身的不足進行改進,以此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總之,教學評價對校本課程的開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來進行設計和完善,以此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保證其質量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學生學習興趣差異來開發校本課程對于學校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項目,并且引起了學校相關人員的重視。在開發的過程中,學校相關成員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對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探究,增強自我認知,最終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當然除了教學觀念之外,學校相關人員還要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確保課程開發的實效性和科學性,以此完成完成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瓊,楊洲.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2).
[2]閆宏軍.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甘肅教育,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