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穎
摘 要:“啟發式教學 ”與“助產術”是由東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與蘇格拉底分別提出的德育方法。盡管這兩種德育方法是基于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提出,但是二者在德育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氛圍,有其相似之處。而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和師生關系上存在差異。分析二者德育方法的異同,得出在我國高校德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和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啟示。從而適時調整當前我國高校德育教學方式,為國家社會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孔子;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助產術;德育;啟示
東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與蘇格拉底分別提出的“啟發式教學 ”與“助產術”德育方法,二者雖然叫法不同,但都具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的特點。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據蘇格拉底本人所解釋,因為他的母親是為人接生的產婆,他自己是為別人知識接生的產婆,所以他稱自己的的德育方法為“助產術”。[1]孔子所提出的“啟發式教學”,其經典論述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和蘇格拉底二人的德育方法對東西方的德育教育發展起到非常巨大的影響,本文旨在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對當今我國高校德育教學的啟示。
一、“啟發式教學”與“助產術”相似之處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這兩種德育方法都產生于“舊的思想體系已動搖,新的思想體系未形成,人們迫切需要接受教育來適應社會變革……”[2]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作為東西方著名的,非常重視德育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一生都不斷地尋求和積累德育的方法和經驗,并對德育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因此他們所分別提出的“啟發式教學”與“助產術”,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一)德育目標相同
孔子“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助產術”,二者的德育方法都很重視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強調培養學生自我探求德育知識的能力。孔子所主張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的正是學生的主動性思維,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在充分進行獨立思考后,教師基于學生的思考效果,適時引導,進而使學生透徹地理解美德,融會貫通。德育實踐過程中,孔子常常“因境而教”,在教育契機出現時,提出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供大家討論,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顏淵曾說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表明孔子在德育過程中,善于循序漸進地啟發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以至于使顏淵產生了“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了”的感覺。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德育方法,常常利用一系列遞進式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探索美德真理的欲望,使學生自我探求美德真理。蘇格拉底常常以“無所知”的狀態與學生共同討論學習,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充斥的各種問題。蘇格拉底往往與學生對話過程中,和學生討論問題。譬如問學生什么是正義?然后讓學生進行回答,在學生的答案中發掘問題,進而再一次向學生進行提問。所以,蘇格拉底在德育實踐過程中,與學生進行討論時,一旦發覺學生在道德認識上出現問題,不會立刻批評指責學生,而是向學生進行提問,通過一步步地反潔逐步引導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思維上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地進行道德覺悟,最終形成正確的德育思想和品質。
(二)教學方法相同
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歷史條件下時期,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也沒有固定的教材,主要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而且,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學生,大多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量。因此,問答方法是當時最常用的德育方法,對德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據《論語》所記載,孔子的學生們經常向孔子請教問題,提問次數多達一百多次,如“什么是仁”、“什么是禮”、“什么是孝”等,孔子通過這一問一答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在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描寫蘇格拉底在德育實踐過程中經常采取設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們在自己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回答。如果回答有誤,蘇格拉底則用暗示性的提問,再一次進行提問,直至學生通過自己不斷地思考,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正確的答案。
(三)教學氛圍相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二者所提倡的的德育方法,都很重視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孔子提倡的“仁愛”,“有教無類”,表明他對所有的學生,不分遠近親疏,貴賤等級,都能夠做到了一視伺仁,公平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這表明了孔子既是一位有寬廣胸襟的教師,也是一位非常器重學生,重視年輕一輩力量的教師。例如《論語·先進》篇中記載,有一回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說:“我的年紀雖然比你們大一些,但是你們不可因此拘束而不敢暢所欲言。”溫和開頭語,一開始便營造成一種自然、和諧,友愛的教學氣氛。談話中,他關注到要給予每一個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即使學生們的言論與他自己的想法有所差異,但是孔子也會尊重學生,不打斷學生,也不立即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們能夠毫無顧忌地吐露心聲。而對于不愿發言的學生,孔子則用溫和的態度加以鼓勵。
蘇格拉底是一位從不收取學生任何費用,也從未對學生發過脾氣的老師。他和孔子一樣,對于教育對象沒有任何標準與要求,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學生。蘇格拉底非常喜歡別人向他請教,對于任何的交談,蘇格拉底都樂意奉陪。對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問題,蘇格拉底都會有耐心地,細心地解答。而且他的教學通常是與學生們之間建立充分信任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回憶蘇格拉底》中我們可以發現,蘇格拉底常常稱自己的學生們為“朋友”,他總是鼓勵學生要自由地、隨意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并適時地贊賞對學生們的某些良好品德和行為,使學生們能在和諧、融洽、民主的氛圍中學習。
二、“啟發式教學”與“助產術”差異之處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 ”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是基于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兩種德育方法,有其各自的差異。二者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和師生關系上存在觀念上的不同。
(一)教學主體不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對于教師和學生誰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的觀點上存在差異。孔子信奉的是“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墨子閑詁》)認為學生是德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首先要充分進行獨立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程度時教師才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在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中,認為教師是德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從一定意義上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德育教學方法。在這種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學生們在生活所熟知的事件提出問題,然后教師需按照自己的德育教學的目標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處于矛盾、無知的狀態,然后對其進行啟發誘導,直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一直處于獨立思考,但他們完全是跟隨教師的引導,沒有處于主體地位。后人依據孔子和蘇格拉底二人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對于主體地位的差異,將兩人的德育教學特點分別概括為“以學為教”和“以教為學”。
(二)教學形式不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在德育教學形式上存在差異。孔子的德育教學形式多種多樣且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而相比較后蘇格拉底的教學組織形式較單一。孔子的教學組織形式既包括個人單獨教學、集體形式講學還有周游列國、實際考察等方式。[3]例如有一次孔子觀看滾滾東流的河水,子貢對于老師的行為感到不解,便問“何也”。孔子因勢利導,利用水具有的獨特性質教導子貢,要成為像水那樣遵守社會規則,公平公正地對待他人,同時擁有遠大志向的人。相對于孔子多樣式的德育教學形式,蘇格拉底的德育教學形式顯得較為枯燥,他主要是通過問答法,針對一個人進行單獨德育教學,按照“助產術”的四個步驟,依次進行譏諷、助產、歸納、定義,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思想覺悟,使學生意識到之前觀點的不完善,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
(三)師生關系不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對于德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看法有所差異。孔子在應用的“啟發式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與學生處于同一層面上。孔子在《論語·子罕》中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意思是在求知的學生面前,教師應謙虛,扮演一位與學生共同探求知識的學者,直到學生順利地獲得知識。在《論語·述而》中還論述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踐行的師生關系,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對于教師的敬畏,易于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建立自信心。而蘇格拉底在應用“助產術”的過程中,一開始將自己定義為“無知者”,虛心求教,與學生進行談話討論,但當學生自信滿滿地回答自己的提問時,蘇格拉底便對學生進行譏諷,讓學生逐漸地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最終得出教師所謂的正確觀點。反觀蘇格拉底的整個德育教學過程,蘇格拉底一直居高臨下地控制整個談話的內容和流程,最終的結論也是由他本人所決定。所以,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是一個師生關系不等,將教師擺在較高的位置上的德育方法。這種德育方法使學生不斷地否定自己、肯定教師,容易使學生喪失自信心,不利于學生有效發展。
三、對我國高校德育教學的啟示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們應樹立正確大學生主體觀。在德育教學中,將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根本目標,本質是對大學生個體主體性的培養。不僅要尊重教育規律,特別是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要尊重大學生,尊重其人格,更要尊重其興趣愛好。其次,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大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思想。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和特點,鼓勵大學生大膽思考,進行一些創造性活動,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發散思維,促使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再次,教師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幫助大學生明確學習是依靠自己的主動意識,而不是被動地學習。在一些德育教學環節,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告誡大學生學習德育知識不是因為考試或受嚴格的教學制度所迫使,而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主體,為了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良好的道德品質,應該主動地學習、思考,從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
(二)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
目前,伴隨傳播媒介高速發展,社會已經進入新科技、新知識時代,單純的德育教學課堂已無法充分吸引大學生。所以,需要高校德育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善于應用和創新多種教學方式,增加德育課堂的趣味性。首先,教師們應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除了書本和幻燈片,教師也應充分利用影音設備,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視頻資料,加強大學生接受德育知識的程度。其次,教師應多次組織討論課堂。比如,對實時政事、社會熱點問題、教學專題模塊等進行討論,大學生可以采取幻燈片、辯論賽、小組討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而且能夠鍛煉學生表達和分析能力。再次,教師應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也能夠提供大學生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的機會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教學目標,并且增強其對當今社會主流思想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大學生學習知識,不僅需要依靠需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還需要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首先,營造和諧的德育學習環境。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大學生之間可以對學習內容、社會事件等進行分享與討論,從而在討論中形成新的認識,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大學生全面的發展。其次,要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參的活動。如果教師與大學生的關系處于等級關系上,教師對大學生專制苛責,而大學生畏懼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會使降低大學生的學習德育只是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大學生廣發言論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進行德育機會,針對大學生不當的言行,加以引導,從而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
注釋:
[1]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2]續潤華.孔子與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的比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1992(01):108-112.
[3]李尊賢.孔子學、思、行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及其運用[J].咸陽師專學報,1997(01):49-53.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2]續潤華.孔子與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的比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1):108-112.
[3]李漢潮.東西方教學法的比較與啟示——孔子的“啟發式”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J].中國成人教育,2011(16):151-152.
[4]續潤華.孔子與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的比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1):108-112.
[5]李尊賢.孔子學、思、行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及其運用[J].咸陽師專學報,1997(0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