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蕓芳
【摘要】 ?作者依據道德與法治學科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自身的身體與心靈上的特質及整個學科的知識與內容大綱,在實行學科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9-045-02
青春期的初中生性格大多充滿著變化和不確定性,情緒波動比較大和明顯的叛逆心理,有些叛逆心理,會出現厭學、逃學、自殘等極端行為,必須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學校里德育的“主陣地”正是道德和法治學科的課堂上,道德與法治學科更是與初中生叛逆心理對陣的“主力軍”。筆者對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如下思考。
一、為什么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由于教育部的嚴格要求
教育部在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的通知:初中階段是中學生身心發展最重要的時刻,由于身心成長和不斷擴展的社會閱歷及一直變化的思維方式,尤其是當他們面對來自于社會上的競爭壓力時,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會在他們的學習上、人生方向的制定上、自我意識的發現上、個人情緒的調控上和別人的交往上和面試就業上等方面表現出來,于是,對中小學生開展對心理健康的教育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很有必要的,是素質教育能夠全面推進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新課程標準修訂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求
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思路,使學科邏輯進一步向生活邏輯進行轉變,要與學生生活的實際密切結合,與社會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和青少年的成長需求相聯系,更加生活化地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盡可能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學校教育中生命的價值失落、關于生命的話題缺失這一情況發生改變,以讓學生的人格能夠和諧發展為本建立起正確的德育課程價值觀,能夠體現出為了學生的道德和精神成長而服務的精神。而“精神成長服務”與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學習和獨立生活,加強對自己情緒的調控、能夠承受住挫折、適應各種各樣環境的能力。
(三)重視初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初中生在這個階段身心變化十分明顯,身體的成長、外貌的改變、行為模式準則的變化、自我意識的完善、自我的情緒特點、人生觀等正在脫離兒童特征逐步向成人過渡。但是由于學習任務繁重及不知如何與異性交往的困惑,人際關系等等系列成長問題也給他們帶來極大的煩惱和困惑,極易出現自卑、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和叛逆心理。青少年時期不僅是學生心理的健康和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最容易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擾影響的階段。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幫助中小學生降低生活和學習中的不良誘惑,為青少年營造一個陽光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在以后成長的道路中受益終生。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一)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關于心理健康的資源進行合理應用
伴隨著學生身體和心理的迅速發育,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生活矛盾也開始增多。在《道德與法治》中有:七年級上,適應新的初中學習生活、與新的同伴、新的老師和自己家人的交往。學習如何交往,能有效處理交往中的各種各樣問題是核心任務,也是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中最具意義的一段歷程。通過舉辦各種實踐活動,思想道德實踐的活動,學習雷鋒的志愿者活動,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優秀傳統的文化教育作用、對節日以及重大的慶典時產生的教育作用等。將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線索,整合道德和法治與學生心理健康等等內容,科學設計教育環節,讓知識學習能夠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所服務。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自我,正確而客觀的對自己評價,正確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改善,提高學習效率;學會與老師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和異性交往時的尺度,建立起良好的交友關系;教會學生能夠正確表達情緒,運用正確方式調整沖動的情緒;對升學方向做出正確選擇,培養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意識;能夠更好地去適應生活和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培養好學生應對困境和失敗的能力。
(二)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比傳遞知識學習更加深入,不只是告知是對還是錯,也不能是成人單方面的說教,而應該是孩子和大人之間用最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流。對教材中的呈現形式進行研究,在某些意義上,就是探索對道德價值觀的學習、如何形成法制意識、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該如何形成等規律。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如:課堂教學中采用情景故事:漫畫、視頻、學生自演的小品,讓學生進入情景進行體驗,再從中去感悟升華。課堂中開展各種活動,通過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學會交往技巧、改善同伴關系,增強群體成員間的信任感。在活動中輪流做主持或小組長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高覺察能力,了解他人的需要,使學生更加的獨立和具有創造性,讓學生能夠自主決策和獨立解決問題,尋找合理的問題處理方式,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一般問題,在面對困難時更有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修正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促進學業發展。
(三)課堂教學中開展學生心理團體輔導
初一新生的適應不良的表現:1. 認知上:容易產生不合理的認知還是過去好。周圍沒有人喜歡我。班里的新同學不真誠。學習太苦、太枯燥,沒有意思我變笨了我不再是學習的料。2. 情緒上:害怕、嫉妒、焦慮、自卑、厭惡、孤獨等情緒。3、在行為上過分保護自己,退縮、過分積極等。改善新生的學校適應能力,縮短適應時間,預防適應問題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人際關系互動的場合,讓學生融入到良好的班級團體氛圍之中,在觀察、體驗、模仿過程中交流情感,樹立正確態度,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團體輔導就具有實現自我的價值、加深對自我的認識、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的作用。可以開展新生心理適應的團體輔導。七上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可以開展人際關系成長的團體輔導。七下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可以開展情緒管理團體心理輔導。
當然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要保證教師的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的老師才會使學習氣氛溫馨又和諧,讓學生能夠心情愉快的學習;如果教師存在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或其產生不恰當的教育行為也會讓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使學生情緒變得過度壓抑和沉悶甚至產生抗拒、逆反的行為,學生可能會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對學習和行為努力的原因產生迷茫喪失上進心,讓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最后效果受到重大影響。
(四)巧妙設計課外實踐作業鍛煉學生心理素質
在日常教學中,除了常規的書面作業外,還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完成。例如在講完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參與民主生活》后,我設計了“模仿政協委員寫提案”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去做,預先把提案的格式打印好,把同一個鄉鎮或村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讓學生們回到村里去搜集到身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完成這一作業,一方面幫助學生關注社會公共事務,增進學生對中國提案制度的了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實踐調研,提高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這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法治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想方設法,課內課外聯動,多管齊下,積極探索多種途徑,以初中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共同培養有道德守法紀心理健康的好公民齊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吳海銀. 試論中學生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
[3]曹民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4]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標.
[5]《校園心靈氧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與咨詢.
[6]《教育心理學》張大均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