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綜合素養的提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圍繞教材內容,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為他們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各種途徑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情感教育。以下著重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語文;對策
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情感教育。富含激情的情感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小學生由于年齡相對比較小,沒有過多的生活閱歷,現實生活當中的情感體驗比較少。基于此,小學教師要根據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對其進行合理的情感教育,使其情感思維更加豐富。情感教育對小學語文教育有重要的意義,老師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步驟,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科學的情感教育。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能夠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語言典范、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這些優秀作品自始至終蘊含著作者的強烈情感。語文教材中,這種強烈的情感都是我們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不過,這些情感大多數隱藏在課文深處,需要我們從語文教材中深入挖掘,通過設計富有情感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將語文作品中作者的各種隱性情感以生動的畫面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感性和平移等方式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景當中,引導他們深刻體會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進而在學習中感悟親情、愛情、家鄉情、友情、人間真情、愛國情懷等各種思想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感觀。
二、營造合理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開展情感教學,為學生設計出合理的學習情境。借助學習情境的建設,獲得學生情感上、思想上的認同。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課堂一直顯得十分枯燥,教學模式相對而言比較單一,教師一直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在課堂中扮演教學的角色,學生就在下面聽課、做筆記。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重視情感教育的人作用性,反而印制了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要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教師必須設計出合理的課堂情境,獲得學生思想上的認同、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講授《圓明園的毀滅》時,上課開始我就激動并自豪地向學生介紹了我對圓明園的認識,語言中透露出了我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而感到自豪。學生被我的語言感染著,在交流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時,可以從表情中發現他們同樣有著那份驕傲。隨文感受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后,我將語氣、表情轉為一種悲憤,痛斥著八國聯軍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再加上視頻的播放,我發現有不少學生的眼睛里充滿了痛恨和惋惜。這樣,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感情到位了。每堂課我都結合課文的需要充滿激情地進行講解,學生上課時注意力集中了,回答問題積極了,情感的理解和體會也就容易了很多。
又如在講授《頤和園》的時候,因課文句子大部分都是描寫一些景象的,若是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開展課文教學,則小學生往往難以深刻理解,而且還不利于小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深入學習。這種情況下,教師借助相應的多媒體手段,包括圖片、聲音等,積極創設生動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則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學習的記憶以及理解。
三、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朗讀課文中有所感悟,實現“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新課標語文閱讀的要求。但是,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則難以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示讀情感教育,在課堂上有感情地示讀課文,注意抑揚頓挫,引導學生在教師的示讀中感受情感起伏。與此同時,在示讀中運用合適的肢體語言和眼神、姿態,能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成立體的形象,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引發情感共鳴。
比如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為了進一步理解“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核心句子,教師可以抓住一些關鍵性的句段,比較揣摩,著重朗讀,其中有兩句:“這里原來畫的都是日本的偉人,現在‘光復’了,畫上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但是想不到還有什么話,比他剛才教給孩子的那句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對這樣的句子進行揣摩、指導,讓學生反復朗讀,真正理解簡單的字面下深蘊著的內涵,理解禮堂的主人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此時再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種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的愛國情感便也油然升起。當然,朗讀體驗要與理解文本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四、延伸閱讀體驗情感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而這遠遠不是有限的課堂教學與教材所能夠達成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在立足課堂教學,在搞好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開辟更為寬廣的閱讀空間,帶領學生沖破教材、教參的牢籠,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與橫向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而且更能讓學生在比較與對比、想象與聯想中來加深情感體驗,這樣更加利于學生情感的激發與培養。
如學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導學生來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題材的文章,讓學生來深刻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與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課外閱讀的主體依舊是學生,但并不是與教師無關,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要為學生提供一些適合的書籍,并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來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以體現閱讀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這既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教師要做好檢查與督促作用,以讓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外閱讀。
總之,情感教育的開展,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顯著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壓力。我們只有將情感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才可以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情感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馬梅芳.關于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文學教育:中,2017(10):101-101.
[2]王秀芳.如何實現“春風化雨”般的小學語文情感教育[J].教師,2016(4):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