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發
摘 要:毋庸置疑,在學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構成要素。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基于這一原因,培養學生學習熱情逐漸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本文將以小學數學為例,談一談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優化學生學習態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習熱情
簡單來說,學習熱情主要是指一個人傾向于研究和獲取某種知識的心理活動,這是推動人們進行知識探索活動的一種重要學習動機。當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熱情時,通常會更加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幫助學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從教學方法上進行轉變,以此來培養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即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動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
1.加強直觀,激發學習意愿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知識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也導致很多學生感覺到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利用恰當的方式進行直觀性的教學,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更加豐富的感知,以此來促進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建構。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
以《可能性》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我通過一個故事將教學內容進行了直觀的呈現:阿凡提有一次給一個富人打工,這個富人答應給他一枚金幣作為工錢。由于這個富人十分嫉妒阿凡提的聰明,所以決定在結工錢這一天刁難一下他。他對阿凡提說:“我改變主意了,現在我決定要給你10枚金幣作為工錢,但前提是我把這10枚金幣扔到地上,要保證所有金幣全都是正面朝上,如果有一個反面朝上的金幣,那么你一枚金幣也得不到”……故事講到這里,我問學生:“阿凡提最后能不能拿到工錢呢?”馬上有學生回答:“不可能拿到工錢了,因為這種情況太難出現了”,有學生反駁說:“阿凡提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一定可以想出解決的辦法,所以他一定可以拿到這些金幣”,還有學生認為:“也許10枚金幣真的可以全都正面朝上,所以阿凡提有可能拿到工錢”。接著,我從學生的發言中提取出了“不可能”、“可能”、“一定”等表示事件可能性的關鍵詞,從而使學生對可能性的相關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
2.設置懸念,增強學習樂趣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設置教學懸念就是其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新授課的知識充分把握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并巧妙地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并使其產生一定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
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我結合之前所學的“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利用一個游戲設置了教學懸念。游戲規則是:我隨機對學生進行點名,然后任意給這個學生說出一個數字,學生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判斷出這個數字是否為3的倍數。在游戲起始階段,由于數字比較小,所以學生判斷的準確率比較高,但隨著數字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學生被淘汰。于是,我改變了游戲規則,讓學生向我進行提問,學生發現,無論說出任何數字,我都能夠很快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十分好奇我利用了怎樣的方法。于是,我趁勢對學生說:“3的倍數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只要掌握了這個特征,就可以十分準確地對3的倍數進行判斷”。最終,通過這種懸念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這一節的相關內容產生了十分強烈的好奇心。
3.創新練習,優化學習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課后練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對于學生的知識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同樣應該體現在課后練習當中。為此,教師應該避免單一的書面練習方式,不斷對課后練習形式進行創新,從而激發學生對課后練習活動的參與意愿。
《折線統計圖》主要講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以及繪制簡單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完成基本的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我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布置了實踐性的練習任務:在一周的時間內,對每天的天氣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每天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然后將一周之內的天氣情況用折線統計圖統計表示出來,并分析最近這段時間的天氣變化趨勢。最終,通過這種形式的練習活動,不但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知識理解效果,而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了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總結來說,學習熱情可以使學生產生無限的學習動力,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對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利用恰當的方式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子敏.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J].讀與寫,2019,16(34):168.
[2]劉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散文百家(下),2019,(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