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數學學科能夠針對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邏輯性以及發散性等進行培養,是基礎教育階段需要重視的學科。在當前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針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以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社會的發展需求,將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提升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目標,不斷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化教學;教學方法
為了順應深入推進的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教學也要發生相應的轉變,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吸收各種新鮮的理論,了解新穎的教學方式,并依據真實的課上反饋來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與改進,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滲透知識。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開始針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方法的得當來提高教學效率。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與經驗總結,提出以下幾點優化課堂教學方法的策略:
一、了解學習規律,確定基礎教學方法
因材施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教育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來進行授課,幫助學生在課上得到提升與成長。教師應該了解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明確小學生喜歡和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利用課前調研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利用課堂上的提問隨時觀察學生的思維過程,以確定基礎的教學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
例如,在學習“口算除法”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以具體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感知口算除法的便利性。首先,教師在課上出示具體的題目:張明敏3天買學習用具花了36元錢,問他平均每天花了多少元?其次,學生分小組進行題目的計算,主要是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相交流,得出盡可能多的計算方法,為學生后續的口算做好鋪墊。再次,學生可能會得出的方法大概為四種:第一種為學生接觸最多的擺小棒的方法;第二種為30÷3=10,6÷3=2,10+2=12;第三種為3個十除以3得10,6個一除以3得2個一,10+2=12;第四種為(? )個3是36。再次,教師要針對第一、二、三種方法進行優化,為學生的算理學習奠定基礎。最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方法的內在算理,讓學生能夠在清晰的表達中進行獨立的口算。
二、分析教材內容,綜合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這使得教師不得不將重點放在教材內容的分析上,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多種方式的綜合選擇與應用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充滿趣味性的數學課堂上了解和學習知識。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三年級已經學過的小數來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幫助學生在回憶和復習中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教師:“三年級我們已經初步學過小數,還有同學記得小數的格式是怎樣的嗎?”主要是讓學生在自由表達中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如學生說出0.1時,教師就可以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0.1是什么意思呢?”在學生能夠回想起0.1代表1/10的基礎上進行授課,既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負荷,又能夠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三、數學生活教學,促進生活化教學常態化
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基本能夠在眾多教師中得到共識,但教師在常態化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手段比較單一,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對生活化教學這種方式產生厭倦感,從而無法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需要全面理解生活化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方式,了解現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進行教學,避免單一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反感。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學生需要經歷觀察動手和推理的過程來明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師也要趁此機會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三角形面積的求得來對三角形產生更深的理解。首先,教師在課上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標志牌,如減速、慢行、禁行等交通安全標志牌,將實物展示完畢后可以分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觀察該圖形并探索該圖形的面積應該怎樣求。其次,學生依據教師給出的三角形各邊的長度來進行問題的探究,主要是促進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并能夠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總之,數學課堂中教學方法的優化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的工作,教師需要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并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方法的優化,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娟.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102.
[2]李英偉. 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J].科技創新導報,2013(32):113.
[3]周孝連. 小學數學教學踐行“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探索[J].教育視界,2018(2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