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官榮
摘要: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大批開拓創新型人才應運而生。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掘教學內容的創新思維因素,使其具有獨特性、求異性、積極性、變通性等,還要著力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 訓練
21世紀新科技及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緊跟時代步伐是一名活到老學到老的教師的內在要求和時代所需。愛因斯坦曾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能實現”。為了祖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為了學生能夠成為天之驕子……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已成為每一位中學教師面臨的時代課題。
創新思維的特征有新穎性、獨特性。學生的創新思維表現在學習活動中所“發現”或有所見解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的創新思維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所“發現”或有所見解地設計出新穎獨特的高水準的思考問題。作為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發掘探索,自強不息的精神;不甘落后,競爭向前的決心;勤于思考,善于學習的習慣;有強烈的內驅力,形成合理靈活的學習方法;即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
一、根據實況擺脫定勢,創新設疑提問。
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與基礎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課堂為載體,創設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去“經歷”發現創新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深鉆教材,緊密聯系教學實際,從中發掘出不是簡單臨摹教材而是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知識內容,并將其設計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維處于激活狀態。從某種意義上開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先有創新意識,善于抓住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考。那么教師的問題情境設計如何來做?將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提問設計,能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掌握知識;更有利于活躍思維,培養發展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興趣,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時間。通過實踐來創設思維情境,這將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講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現場模擬當時的情形,讓學生通過語言、動作活靈活現地再現當時的情景。朗讀或表演結束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失,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處又在那里,并說出理由,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樣,在輕松的課堂氣氛和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情況下,較圓滿地去完成教學目標。
三、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
實際上,中學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要我們去開拓未知的知識體系,而是要我們重視對發散思維、想象思維、聚合思維、靈感思維等這些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而與其他思維相比,發散思維與創造力的聯系更為緊密。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要求打破常規,勇于質疑,從多方面尋求答案,避免考慮問題的單一化,促進思維活躍,不僵化。
首先克服“從眾心理”,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特性。多數學生具有從眾心理,他們習慣依據以課本和教師的講課內容為準則,生怕自己的見解同大家發生矛盾。這種從眾心理抑制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語文教中多是主觀性的題目,沒有固定答案,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大膽創新,不必特別地追求答案的一致性。其次改變學生“單一”的思維模式,培養思維求異性。求異性要求從不同角度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課堂上多討論,討論的答案盡管不一致,但反復推敲、仔細分析比較,最終的認識會趨于一致,而并不是教師直接“奉送”答案,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再次要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養思維的積極性。語文很多問題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完整的,對學生回答內容正確的部分要及時給予肯定,而不完整的可以讓其他的學生補充,有些學生的回答表面上看似荒唐,不易被大家理解,但仔細推敲卻未嘗不可,這樣的情況下對學生給予肯定,有利于引發思考并激活思維。
四、突破“思維慣性”,培養思維的變通性。
思維的變通性指思考能力的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觀點,從而形成超常的構思。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來達到這一目的。比如在講到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拿現代詩人李廣田的《鄉愁》來進行比較,并精心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思維想象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如“它們各有什么特色”,“這兩首詩你更喜歡那一首?說出你的理由”。盡力使學生克服思維慣性,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探索,使學生們的思維更加靈活,想象不斷豐富。
五、攻克“思維狹窄”的缺點,培養學生思維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大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的活動。因為想象力是創造力,一切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創新的翅膀,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活動的憑借,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運用教材引發學生展開想象。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為此,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對某些課文進行改寫,如學《沁園春·長沙》后,可以讓學生將其改寫為抒情散文,在改寫的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因為在改寫時,學生必須先充分理解課文,然后才能根據文中的信息進行大膽地、合理地想象、拓展,于是新的東西就在學生的大腦中應運而生了。
時代日新月異,科技突飛猛進,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益加重要,引導學生開發創新能力,不僅要為其后繼學習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積極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打破應試教育的局限,為造就大批開拓創新型人才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韓忠山.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周刊,2019(25):73.
[2]白江萍.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整理和反思能力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