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順
摘要: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當更加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挖掘學生的實踐拓展能力。在貫徹“以生為本”的基礎之上,利用因材施教等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創造“自主、高效、探索”式的課堂教學,讓語文教學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讓文字與思維共舞,讓濃郁的文化氣息縈繞課堂,歷久彌新。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程創新;思考
高效課堂,就是在保證課堂質量的同時,最大程度的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和功能,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實現知識量的飽和以及精神世界的滿足,最終達成育人的最終目的,如何實現“輕負擔、高質量、高效益”的初中語文課堂是教師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本文首先利用“物境齊用”的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通過“文思暗涌”來引導學生的課堂思維,提高參與度;再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實現語文課堂的魅力;最后利用“眾說紛紜”來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習技巧,進而實現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一、“物、境”齊用,營造良好氛圍
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內在主動性,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發揮出自身的潛力,從而推動課堂的進度,提高學習的效率。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授之以漁”傳授正確的學習技巧,采取激勵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物、境”齊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促進自我主動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這一課時,教師從樂器店或者學校的道具庫中拿出安塞腰鼓,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實物,在以往的課堂中,學生們只能通過書面描寫以及自己的腦補畫面中想象安塞腰鼓的樣子和聲音,但在這堂課中,學生們親眼目睹了實物,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敲響安塞腰鼓,并配合一首歌曲打起節奏,學生們的興趣更加濃厚,隨后,教師讓學生們翻開課本,看一看文中的描述與自己親眼所見的實物有何區別,在課下讓學生們傳看安塞腰鼓,并寫一篇自己眼中的“安塞腰鼓”,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學習《雨的四季》這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年四季的“雨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談一談自己眼中四季的雨有何不同,隨后進入課本學習,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文、思”暗涌,引導參與情緒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和情感態度,巧妙的設計課堂環節,時刻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形成,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讓文字墨香縈繞在課堂中,讓思維與文字碰撞,讓“文字與思維”涌動,引導學生的參與情緒,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與作者進行靈魂對話,最后就文章進行品鑒,發表個人感想,通過辯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釋放學生的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言文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就題目進行討論,猜測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樣的中心思想,學生通過字面意思大概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隨后,教師為學生列舉幾個例子,通過簡單的案例分析,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隨后讓學生們閱讀文言文,并且自行翻譯,解答課后問題,任務完成后,教師帶領學生簡單的串一遍文章,將重難點內容講述之后,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憂患意識”究竟是消極思維還是積極思維?為什么?學生們根據課堂所學再加上一些案例,在“辯論會”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語文思維和創新能力,課堂氣氛異常高漲,效率自然也非常高。
三、“動、靜”相宜,發揮課堂魅力
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所在,也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展現個人魅力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在課堂中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表現的平臺,積極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立足于學生的自身實際,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借助趣味性的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語言的“動態”和文字的“靜態”完美融合,創造“動靜相宜”的課堂,發揮語文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實現初中語文課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閱讀文章,隨后讓學生翻閱字典資料書,試著翻譯全文,然后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文章中的重難點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勾出文章中的景物描寫,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落英繽紛”“屋舍儼然”等,對這些詞匯進行賞析,并試著說出與之相近的詞語,比如“落英繽紛”相近的詞語有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群芳吐艷等等,“阡陌交通”的近義詞有街巷阡陌、道路交錯等等。在課堂的后15分鐘,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即興演講”,讓學生將這篇文言文翻譯成自己的話并寫出來,最后與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讓文字發聲,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展現自己的文字功底。
四、“眾、說”紛紜,實現自我認同
完善的檢測評價策略是提升學習技能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生自我認同感的最佳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自我評價,以更好的正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結果,學生在評價和被評價的同時,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以更好的提高學習能力,并且在他人的激勵和影響下,激發學習的熱情,在“眾說紛紜”中,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以一個星期為節點,為自己這個星期的學習做一個近期目標,比如在“星期測試”中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星期測試主要測的是背誦、寫作、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四個板塊,在每天的學習中設定一個詳細的學習方案,比如預習、復習的計劃和目標,課堂中的回答問題正確率、課后習題的評測等,每天都要將自己的學習方案和時間羅列出來,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在一個星期結束時,教師利用自習課或班會讓學生們分享討論,評價自己的學習,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出謀劃策,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學習技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等特點,實施“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策略,采用積極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實現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實現創造力和思維的雙向發展,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強化學生綜合能力,讓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能量。
參考文獻:
[1]姜珊.初中語文閱讀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46.
[2]陳祎.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