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秋
摘? 要:語文學科運用現代化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教改的需要。農村中小學現代教育信息化如和風細雨般滋潤著農村中小學的每一個角落。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電教多媒體給原來就蘊含了情感的語文教學內容增添了無限的活力,在課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語文教學質量。如何根據教學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電教媒體呢?在這里我就結合平時的小學語文教學,談談電教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電教;語文教學;創設情境
一、運用電教,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而,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可運用電腦制作這樣一段活動畫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優美的音樂);②旋轉著的地球出來了,慢慢縮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頁扁舟。(說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出現晶瑩透亮的球體;④伴隨著音樂出現了轉動著的、蔚藍色的地球(體現地球的美麗壯觀,可親可愛)。如此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電教,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中,我們常常覺得教學內容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利用常規教學手段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我們可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利用電教手段形、色、聲、動感的優勢,對其進行有效的突破。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先打出小興安嶺全貌的投影片,采用反復移動片子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看到小興安嶺幅員遼闊、樹茂林密、一片蔥蔥蘢蘢的壯麗景象,學生從中領會到了文章中為什么要把小興安嶺比喻為綠色的海洋。在教學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時,則采用固定投影片的方式,讓學生觀察每個季節的靜態畫面,體會作者對各個不同季節哪些特點的具體描寫。學生通過投影,可直接從畫面找出來,再結合課文具體描寫的句子反復朗讀,加深理解,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
三、運用電教,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對環境進行選擇加工,創設所需的教育情境,讓他們在聲像的環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如,在教學《瀑布》一文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從未見過瀑布,無法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意境,可利用錄音朗讀加配樂,把遠聽瀑布似浪濤、似松濤的感覺表現出來,利用瀑布錄像片的精彩畫面,使學生感知了近看瀑布“像一條白帶懸掛在千丈青山”的氣派,以及瀑布腳下水珠飛瀉的情景。再讓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反復吟誦這優美的詩文。同學們仿佛沐浴在千丈瀑布激起的“如煙、如霧、如塵”的水氣中。學生既體會到了詩文的語言美,又感到了瀑布的景色美,一種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油然而生。電教手段的使用,促進了學生與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運用電教,訓練說寫
喬姆斯基理論認為:人的大腦獨具一種“語言獲得裝置”,這種裝置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成為具體的語法,說出具體的語言。語文教學中巧用電教手段,導視啟思,有目的地進行口語訓練,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訓練的具體環境。如教學《尊師愛生》時,事先制作好投影片,教學時先放映一個小女孩背著書包冒雨向學校跑去的畫面,問:“什么時間,誰在干什么?”、“天氣怎么樣?”、“沒帶雨具的小同學會怎樣做?”接著放映女教師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小同學身上的畫面,問:“誰看見了,怎么做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小同學會怎樣想?”再放映一個男同學把自己的雨傘舉到教師頭上的畫面,問:“高年級大哥哥看到后怎樣做的?”、“教師會怎樣做?”最后放映綜合圖。這樣,把單幅畫面分解后綜合,由靜態變為動態,用連貫的活動投影指導學生觀察,化難為易,寓說話、寫話練習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融觀察、思維、想象、表達于一體。說話、寫話既有順序又有重點。由眼觀——腦思——口說——手寫,多種感官并用,不但進行了一次生動有趣的說寫訓練,而且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尊師愛生、助人為樂的教育,進一步融洽了師生感情。
五、運用電教,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必須貫穿于語言訓練之中。但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使用電教媒體的刺激引導,會開啟學生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如,《翠鳥》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會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的關鍵句子。此時使用電教,演示翠鳥叼魚的情景,學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教師順勢提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蕩漾’持續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里去了?”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煉。這里電教手段獨特優勢使學生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由眼、耳、腦、口等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錄像、投影、錄音、音樂等電教媒體,以其直觀形象、動態性等特點,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使學生為之動情、愉快、振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采取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語文的海洋里不斷求知,勇于探索,才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所賜予我們的教育資源,并利用好這些教育資源,讓語文生活化伴隨學生的積極參與,自主體驗,智慧生成自己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淆單.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農家參謀,2019(17):272.
[2]車桂霞.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情境體驗的有效運用[J].才智,2019(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