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妹
摘? 要:“學困生”是在當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繁衍出的新詞。在小學數學領域,教師如何在熟悉本學科知識大綱的基礎上解決學困生問題,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當前階段的重大難題。本篇文章首先簡單分析小學數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然后再針對學困生轉化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困生轉化;問題與建議
引言:
在國家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一個重要要求就是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提高課堂有效性。可是“學困生”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課堂效率,所以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號召,教育工作者必須實現學困生的有效轉化,而小學數學作為學生的基礎學科,將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陣地。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首先,在中國教育中主要是大班式教學,在此種傳統教學方式中,不同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學生組成一個班集體,而班主任卻采取統一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因此難免有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集體學習進度,無法掌握所學知識,阻礙課堂的順利進行,所以“特困生”稱呼就由此而來。
其次,小學數學本就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課,特別注重思維的探索、變化過程,因此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會偏理性化,導致課堂氛圍比較凝重,所以束縛了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發散思維。此外教師在備課時教學目標一般都是根據教材的教學大綱設置的,沒有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和學生掌握情況調整,因此十分呆板,并且具有脫節現象。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授課還是學生聽課,效率都十分低下。
二、學困生轉化的有效建議
(一)激發學困生的潛在學習興趣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上課時把數學知識建于空中閣樓,沒有融入生活實際,導致教學內容十分枯燥單一。而且數學教師一般都比較嚴厲,這雖然有利于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專心做筆記,但是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數學有一種敬畏心理,慢慢失去興趣。所以為了刺激學生的數學興趣,教師應該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將音頻、視頻、圖片和教學內容融入一起。比如在講解十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平時出去幫媽媽買菜的情景,然后給學生出題:一天媽媽給你10元錢讓你出去買菜,你買了3元錢的雞蛋、4元錢的土豆和1元錢的蔥,那么你的身上還剩下多少錢呢?這樣將一些數學小知識和學生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加強記憶而且能夠保持對數學的求知欲。
(二)革新傳統教育方式,課堂上多與學生交流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發育特點改變傳統的“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方式,而應該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轉變成”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方式。方法之一就是教師要改變在課堂上單方面向學生灌入知識的授課方式,應該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憑借自身能力去解決難題,在此過程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提出問題、和同學或者和老師多交流溝通,增加課堂的雙方或者多方交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設立一些關于數學小知識的問答活動。比如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這些圖形時,數學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在課上用白紙折,在此過程中,老師就可以問學生在折這些圖形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正方形四條邊都一樣長、三角形只有三條邊等。這種活動既增強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三)在學習過程中樹立孩子自信心
學困生在長期學習中因為成績不好,長期處于班級后幾名,所以自信心難免會缺失,因此數學教師在關注孩子學習情況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況。面對自信心缺乏的孩子,教師應該在日常學習中,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并且將此外化,比如學困生本次作業全對,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該孩子面前口頭表揚一下。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適得其反,讓孩子變得驕傲。
(四)改變統一的授課方式,實行分層教育
一個班級內部的孩子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數學教師在授課中應該盡量因材施教,將不能層次的孩子分成不同群體,進行分層教育。這不是歧視性教育,而是為了孩子更好地發展和進步。比如將孩子分成E、D、F組,E代表水平較高的孩子,針對這一部分孩子,教師可以對他們實行開放式管理,在課堂上適當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重視,但是又不會讓其他學生心里不平衡;F組代表水平偏下的孩子,這一部分孩子需要加強管理,因為他們存在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學習問題,需要老師的幫助,所以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注意他們的學習狀況,課下多和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到老師重視的,老師可以向他們伸出援手;D組代表水平中等的孩子,這一部分孩子的管理介于E和F組孩子管理松嚴度之間,但是要適當鼓勵,督促他們向E組發展。
三、結束語
為了盡可能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必須順利對學困生進行轉化。首先,教師應該總結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這包括教師和學生的雙方面問題,然后再根據具體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題,促使學生進步。
參考文獻:
[1]秦天華.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 新課程學 習·上,2015(5):5-8.
[2]劉洪.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 亞太教育,2015:(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