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秀
摘 要: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大動力。在小學基礎教學中,所有的學科都應當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小學基礎學科的教學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為小學基礎學科之一的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學科。在小學基礎教學中與其他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對少年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一門課程。所以,如何保證小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促使小學科學教學有效進行,成了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習興趣;現實生活;現代技術;科學實驗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思維,對于小學生而言,世界充滿著神秘的色彩,科學就是幫助學生揭開這層神秘面紗的工具,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一些現象。早期的科學教育對學生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小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為未來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于此,本文將簡要地談一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
一、聯系現實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對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好奇心,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所以,教師可以以實際生活為媒介,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幫助他們了解周邊事物以及與某些生活現象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而且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入手,還能消除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陌生感。
比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節課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先列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引起學生對靜電現象的關注。可以詢問學生在開門的時候有沒有被電的經歷,或者在冬天脫毛衣的時候有沒有觀察到出現火花的現象。經過學生的回憶和討論,學生對靜電現象有了初步的認知,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在講述金屬的熱脹冷縮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夏天和冬天的時候,外面鋪設的電線會怎樣變化。以生活中的現象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這樣聯系現實生活的作法,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消除科學知識的神秘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利用現代技術,提高學習興趣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教師都開始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由于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更是離不開多媒體的幫助。多媒體的應用使得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學習科學這門課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互享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他們無法親身體驗的信息,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這一節課時,因為種子萌發需要一段時間,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很多現象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完成,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或者在網上尋找相關的資源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頻直觀地觀察種子萌發的過程。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種子萌發時各個部位的變化放大,幫助學生更好地觀察和記錄。在教學《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時,這種宏觀的地理現象學生靠自己很難觀察的到,借助多媒體的幫助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形象逼真的模擬演示,將各種由地球內部運動引發的地形變化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幫助教師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三、注重科學實驗,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進行觀察、實驗、操作。在參與科學實驗的過程中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辦法。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加強實驗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通過動腦、動手,在親身實踐中,學到科學知識,而不是簡單地從教師那里學到。
比如,在教學《簡單電路》這一節課時,如果僅僅進行理論上的教學,難免有些枯燥乏味,所以教師可以提起給學生準備好實驗要用的器材,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動手點亮一個燈泡。這樣既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有趣,也能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從中感受成功的樂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和能力發展,是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一定要注重實驗教學。
總之,培養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需要教師們積極地探索,尋找出一條最適合學生學習興趣發展的道路。要善于聯系現實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運用現代技術,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一些實驗現象,開展實驗教學,提高探究能力,一步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郭劍銳.如何增加小學生對小學數學課堂的興趣[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9):64-65.
[2]張倩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創新方法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