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摘 要:“深度學習”是指對于知識的持久而深入的理解。“一課一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幫助小學數學教師有效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促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調整以及升級教學方案,進而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使知識的理解更有深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一課一題;深度學習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仍然處于傳統的應試性教學思想的局限之下,認為自己才是課堂教學的權威以及主導,學生僅僅需要跟隨著自己的教學步調進行學習。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阻礙了課堂教學成效的提升。為此,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課一題”的教學模式,即在同一節課堂之內圍繞著一個主題來進行教學,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以及把握數學知識,拓展思維空間,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抓住“核心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一個優秀的核心問題的提出能夠激發出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讓學生找到探索知識本源的最佳切入點。小學數學教師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全面把握教材內容,將課程中的知識框架都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準確提煉出教學重難點,并根據這些重難點來設計“核心問題”。一課一題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就是數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把握。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當下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水平,并梳理清楚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根據學生個性化素養的實際發展需求來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課時,教師就需要分別進行以上三種圖形的特征與定義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并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在教學“三角形定義”的相關知識時,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畫出三角形指定邊上的高,那么教師就需要圍繞著此點內容來進行問題設置。而在初步認知平行四邊形時,教學的難點則是明確平行四邊形低與高的對應關系。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認知到三種平面圖形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把握課程教學內容。
在教學時,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例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分別的定義與特征是什么?三種圖形的面積分別需要怎么計算?三種圖形還有更加細分的種類嗎?對此,教師可以以三種圖形的性質與特征為基礎來展開教學,從而更進一步地探究它們共通與不同的意義和內涵。
在一課一題的教學模式下,數學的學習就是從一個核心問題出發,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匯報、組間辨析的過程[1]。這使得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也得以有效激發。數學課堂由“教師傳授”轉變為了“自我驅動”。當問題數目減少,學生對于該問題的思考過程也就能夠更加深入,從而準確把握數學規律,夯實基礎的數學知識,以及開拓自身的數學思維空間。
二、緊扣“核心結構”
數學科目本身是一門呈現出一定的科學化特性的科目。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理性情感與邏輯思維的培育顯得更加重要。“一課一題”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是促使學生應用自主意識來進行問題探究,從而發展自身的數學素養。在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內,學生需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來接收更加系統的知識傳授,以此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梳理清楚數學發展的脈絡,使得整個數學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全面。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概念與數學方法之間的聯系,從而努力促進學生結構化思維的發展,使得學生能夠運用系統的方法去認知、發現、探索,并最終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蘇教版教材中在不同的學段分別安排了兩次關于“確定位置”的教學。在較低學段的教學中,課標要求學生通過縱橫兩個數據來確定一個平面上的點的具體位置。而在較高學段的教學中,學生則需要通過標尺、角度、坐標軸來確定某一點的位置。即使兩者的教學目標都是相同的,但達到目標的方式卻全然不同。
教師需要找到兩種確定方位的方法之間的聯系與差別,從而促使學生掌握數學原理探究的基本方法。比如兩種手段都首先需要確定一個點的位置。然后再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確定另一點的方位。
三、提煉“核心關系”
恩格斯認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關系的科學,可見關系是數學研究的重要核心之一[2]。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數學內容中所存在的不同的關系,提煉出相同的關系,并研究它們的本質規律。教師需要化繁為簡,在復雜的教學內容中抓住最為核心的要素,從而構建出科學簡約的數學模型,保障學生的有效理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來開展“一課一題”的數學教學活動,以此打開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最終強化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郝新海.小學數學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9(08):21-22+24.
[2]郭立堂.深度教學:小學數學教學的理性追求[J].甘肅教育,2019(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