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怡
摘 要:在全球重視通識教育的今天,外語類專業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通識課程,一直是探討的熱點。針對我校語言學院日語專業選修課授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圍繞《人文導讀與中外文論》這一人文類通識課程的開設構想,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互補建構進行了探討。兩種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只有合理有效地將二者互補式利用,才能優化學科建設完善人才培養。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選修課;中外文化與文論
1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盡管概念之間有些細微差別,但大體上,它們都指向一種共通的教育理念,即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且要兼具多種才能,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健全的人格,成為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通識教育理念在1945年哈佛大學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中得到集中闡述,即教育可分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部分。前者作為大學教育的基礎部分,后者則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通識教育的靈魂在于不瞄準任何具體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目標,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獲取,而在于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健全人格、人文素養、善思博識、自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盡管這種非功利性教育看似對就職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基于人文教育所帶來的深厚底蘊,學習者未來發展會更具潛力,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這是“復合”和“通識”兩者間最本質的區別。
筆者近年來一直擔任日語語言文學專業選修模塊中的文學模塊課程。其中,《日本文學選讀》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閱讀,欣賞日文原著的能力,掌握日本文學研究與批評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并通過作品分析和發散式探討,增強學生對日本文學和文化的了解,進而提高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但在教授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五大問題點。分別是:①開設學年過晚;②授課學時較短;③授課對象不全面;④授課方式改革不徹底;⑤學生接受程度差異較大。因此,為了改善目前專業選修課的授課效果,有必要加設其他課程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前期準備、必要補充。其中,面向全院乃至全校新設一些有針對性的通識課程就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良好途徑。
2 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情況
當前,全國各高校普遍重視通識教育,例如中山大學將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四大類:一、中國文明;二、全球視野;三、科技、經濟、社會;四、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要求學生在每類中選修4個學分,共16學分。而復旦大學目前實施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塊,即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無論何種名稱,通過歸納可以發現,通識課程大體可以概括為四大類:即自然科技類;藝術修養類;人文素質類和國際化視野類。其中,人文素質類和國際化視野類的教育培養對于所有專業學生都是極其根本的。
目前我校除設置學科專業必修課與公共基礎課之外,另設有“專業模塊選修課”、“專題學術講座”以及慕課形式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等輔之以人才培養。雖然在稱謂上沒有標明通識教育課程的屬性,但不乏通識課程存在。其中公共藝術選修課包含藝術導論、美術鑒賞、影視鑒賞和書法鑒賞四門課程。專題學術講座包含各學院學術能力突出老師的專題性課程,其中涵蓋了經濟、文學、歷史、科技等多方面的專門性領域。但由于選修性質和人數限定等因素,課時數相對較小,受課群體相對局限。而根據歷屆培養計劃可看出,我校公共基礎課中最主要的人文類課程即為《現代漢語》。而該課程著重從理論角度成體系的講解漢語的語音、漢字、詞匯、語用和修辭等理論知識,而對“人文”這一概念涉及較少。因此,語言學院乃至全校如若新設一些公共基礎類人文素質類課程,可以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
3 《人文導讀與中外文論》課的設立構想
根據教學中發現的問題以及對比我校與國內其他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不同現狀,開設《人文導讀與中外文論》可在促進全校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更加促使外語類專業學生在步入高年級后更好的消化吸收本專業知識,回歸外語專業的人文屬性。
通過推薦中外(中國·日本·歐美)人文領域(包含區域歷史、社會、文化、思想與藝術等)的經典書籍,使青年學習者有方向、有針對性、有選擇的進行閱讀,并繼承精神遺產,提高個人全方位綜合素質。通過中外名家名作的導讀,使剛步入大學這一新階段的學生逐步擴寬眼界,并能夠較科學地運用國際化視野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由此充分利用好寶貴的四年學習時光,為今后走向社會,步入新階段的生活奠定基礎。
采用多位老師聯合授課的方式,就各自教學語言背景下的名家名作進行一般性導讀與介紹,使學生能夠掌握該作大致內容與思想內涵。對部分著作,可適當闡述其相關文獻及重要評論,初步使學生了解批評理論和研究方法。該課程著重導讀的“廣度”,而非“深度”,旨在啟發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歷史、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該課程使日語專業等外語類專業學生步入高年級后能更高效地理解和吸收專門領域知識,節省了課堂上對基礎人文類知識的解說和鋪墊時間。其次,通過多文化背景下人文內容的選擇性導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與跨文化思考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并使其今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最后,發展外語專業的通識教育是回歸外語專業的人文屬性,培養全面發展外語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適應時代教育對教育質量、內涵發展和多元人才培養要求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洪艷,吳旻.基于通識教育視野下的日語專業教學改革[J].時代教育,2016,4.
[2]張亮.我國通識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與出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6.
[3]孫華.通識教育的中國境遇[J].江蘇高教,2013,5.
[4]劉鐵芳.大學通識教育的意蘊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