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
摘要:當下,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不斷的進行著改革,在體育教學中如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成為了體育教師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很多體育教師會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只是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授,導致整體教學質量不佳。在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鍛煉,使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诖?,本文將以高中體育為例,對高中體育教學中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體育;心理素質;教學策略
目前我國各個家庭的社會條件總體上變的越來越好,加之很多家長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孩子延續了家族香火,因此對孩子們過分寵溺,導致現在很多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筆者認為,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接班人,應該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心理素質能力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接下來,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來的體育教學經驗,探析高中體育教學中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的策略,希望助力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加強學生們之間的溝通,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心理較為敏感,非常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他們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體育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考慮到高中生的心理特性,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
筆者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會關注學生們的心理變化,根據學生們的實際狀態制定有效的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如,筆者發現所教學的班級內學生劉某在進行體育訓練時總是覺得自己不行。筆者在某次體育課上,讓學生們進行跳桿練習,使學生們得到一定程度的體育鍛煉,班級上的其他學生都根據筆者布置的任務進行了跳桿練習,但是劉某卻以這個體育項目難度太大拒絕進行跳桿練習,筆者為此在課上特意勸解他讓他嘗試著做一些,但是被劉某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了。見此情況,筆者便在課下的時候找劉某進行了深入的談話,使劉某能夠轉變其自身的思想觀念,讓他能夠積極踴躍的嘗試新的事物,并讓他知道奮發進取的精神和健康的體魄是在不斷的嘗試與失敗中逐漸形成的。經過筆者多次的談心,筆者發現劉某在體育課堂上的表現有了一些進步,能夠積極踴躍的進行體育嘗試,并進行多次的體育練習。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多與學生溝通,使學生能夠在思想上轉變觀念,增強其自身的心理素質。
二、組織學生開展體育競賽,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
筆者認為,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開展體育競賽,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在競賽中無形中培養其自身的競賽意識,從而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因此,高中體育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們開展體育競賽。
如,筆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會組織籃球比賽,筆者會根據學生們的體育水平把學生們平均的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進行籃球比賽,并告訴他們籃球比賽獲得第一名的小組將會獲得一定的獎勵。有了獎勵的激勵,學生們能夠產生積極的比賽意愿。在學生們進行籃球比賽時,筆者發現他們能夠在小組內進行一定的溝通與合作。而且,他們還會產生了一定的集體榮譽感,小組失敗后,小組內的學生們都會展現出一副失望的表情,但是仍舊互相鼓勵;小組勝利后,小組內的學生們都會展現出一副開心的表情,筆者認為無論是失敗和勝利,學生們通過這種競賽的方式,都在無形中鍛煉了其自身的心理素質。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競賽時,還會給失敗的小組分析其自身的缺陷,從而讓他們找到適合自身的戰術,培養他們戰勝困難、敢于面對失敗的精神。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組織學生們展開競賽,使學生們在競賽中鍛煉其自身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們獲得全面的發展。
三、實現批評與激勵相結合,提升學生心理承受力
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進行合理的評價,實現批評與激勵的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筆者在帶領學生們進行長跑訓練時,考慮到學生們身體素質的差異性,筆者雖然向學生們設置了統一的長跑目標,但是在心里根據學生們的身體素質設置了不同的長跑目標。在長跑開始時,一些身體素質差的學生才跑了500米就開始氣喘吁吁,表示跑不下去了。筆者因此并沒有采用批評的教學策略,而是鼓勵他們,讓他們盡量的多跑一些,甚至為他們降低了一開始筆者規定的統一長跑目標,從而使學生能夠發揮超出他心理承受能力的價值。有些學生身體素質很好,但是在沒達到統一的長跑目標后就表示不行了,筆者為此對他們采用了批評的態度,從而使他能夠有所努力,發揮其自身的原有能力。總之,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采用了批評與激勵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們都能夠發揮其自身的潛力,有效的鍛煉了學生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綜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師應該跟隨時代的發展潮流,武裝自己的頭腦,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們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智勇. 新課程視域下高中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35).
[2]蔡蜀翹,婁方平. 體育教學策略與學生心理特征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