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黎蓮
摘 要:我國的歷史悠久,積累下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力量,是中華民族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支持。語文教學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要注重強化古詩詞教學,還可以講述成語故事,這都有助于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問題;策略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是重要的文化財富,傳統文化是一種指導性資源,具有開發與利用的價值。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擔負的教育職責也更加艱巨,由于語文學科特點,使其在傳統文化的滲透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加強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不僅有利于語文知識的傳遞,還能促進文化價值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推動教學改革深入開展。
一、小學語文課堂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分析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質的一種反映,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當前已經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了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并且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實際效果并不好,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學觀念落后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這已經成為語文學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當前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傳統文化滲透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更多的關注語文基礎知識講解,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至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并不是很關心。
2.缺少合理的教學方法
要想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將其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必須要掌握恰當的教學方法。但是當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依然運用單一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直接枯燥的講述傳統文化內容,沒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缺乏創新性,導致學生的參與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出現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1]。
3.小學生的理解力不足
小學生的年紀還小,對于新生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但他們還不具有抽象化思維,面對那些內涵深刻的傳統文化內容不能真正理解,如果教師直接灌輸知識,學生很難接受和掌握,只有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這樣加強他們的認知,即使不能真正描述出什么是傳統文化,也能潛移默化地指導他們的思想和言行。
二、小學語文課堂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
1.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意識有很多,比如尊老愛幼、尊師重道、懂得謙讓和寬恕等,這些意識在別的課程中可能很難體現,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就顯得簡單很多。教師在以往的講課中只會給學生講一些生字詞,然后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循規蹈矩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疲倦感。教師可以在講課時聯系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意識,可能某一篇文章的中心和這些傳統意識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詞語看到這些意識,那么教師就要給學生普及這些知識,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告讓他們了解這些傳統文化[2]。例如在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篇課文時,這是一篇由傳說改編的課文,故事懸念迭生,引人入勝,通過文章學習之后,就要突出誠信這個主題,要讓學生知道誠實是人的美德,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后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時的考驗逐漸積淀下來,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理解水平,他們很難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容,尤其是對于一些古詩詞教學來說,小學生更是很難從這些精煉的文字中感受到其中的豐富價值,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傳統文化滲透的開展。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入到課文情境中去,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理解知識,感受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3]。例如在講解《長城》這篇課文的時候,很多小學生對于長城的認識只是一個景點,教師就可以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出關于長城建造的歷史,長城對于戰爭防御的重要作用,然后在讓學生通過圖片和視頻直觀的看到氣勢宏偉、蜿蜒曲折的萬里長城,在學生驚嘆于長城建筑偉大的過程中,認識到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力量,進而激發出學生愛國之情,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就能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更多的認識,也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強化古詩詞教學,把握傳統文化滲透的關鍵
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對這方面提高重視,強化古詩詞教學,挖掘古詩詞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中的古詩詞是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媒介,是傳統文化滲透的關鍵,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誦讀古詩詞,感受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4]。例如《靜夜思》這低年級小學生接觸到的一首古詩,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講述古詩內容,還不能忽視對詩人李白進行重點介紹。小學生一般都崇拜英雄、王子,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的故事,講述精彩的人物事跡,并且帶領學生們一起夢回盛唐,感受我國唐朝的輝煌時代。之后再引導學生在誦讀這首詩的過程中,感受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引出“月亮代表團圓”知識,從而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4.講述趣味故事,搭建了解傳統文化的平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講述課本知識外,還有很多課堂及課外時間可以利用,由于小學生的主動接受知識能力不強,所以讓他們自主閱讀所收到的效果也是比較有限的,但他們非常喜歡聽趣味的故事,教師就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通過講述中國傳統的趣味故事,比如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等,這樣學生的興趣會更高,也更容易接受,從而為學生搭建了解傳統文化的平臺[5]。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寶貴資源,語文教學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功能,小學語文教師要革新教學觀念。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文化合理滲透其中,讓小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并逐漸愛上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0):25-26.
[2]黃曉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5(05):53-54.
[3]周文娟.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J].考試與評價,2017(01):40-41.
[4]趙春月.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神州旬刊,2015(11):33.
[5]張玲.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05):25-26.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綠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