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曉煒
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經過全面正確分析幫助學生找出錯誤的起因,將錯誤的原因及時轉化為有效的學生學習資源,充分巧用它們,使得課堂精彩。這樣不僅能很好的讓“教”與“學”更有效地開展,而且會讓課堂精彩紛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錯誤資源;巧妙利用;精彩課堂
引言:
錯誤是成功的墊腳石,只要合理利用,不僅能成為可貴的教學財富,而且還是課堂出彩的添加劑。有些教師只看到錯誤的表象,但卻不能追根溯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理性錯誤,可這樣的錯誤會客觀存在于學生的各種思考中。巧妙運用錯誤資源,使小學數學課堂更向上。
一、以“錯”為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錯誤一種教學資源,運用合理,使用巧妙,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學生的情感及思維也得到了發展。因此,在學生已經出現錯誤的情況下,我們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呵斥、責罵學生,而是應該包容、尊重、理解學生,并利用這些“錯誤資源”更進一步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二、以“錯”為媒,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
小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會出現一定的錯誤。挖掘潛在錯誤中的智力因素就是從我們在課堂教學上學生的學習活動的一些錯誤中產生的,體現以師為主導,以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審視問題,在錯誤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就需要先給他們創造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并提出具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
例如,如:1/2+1/5=2/7,這時我就對他們說:“1/2已經是1的一半了,再加上1/5怎么還沒有1的一半了呢?”之后學生發現了問題,我讓小組討論能不能有一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引導他們通過通分的辦法解決問題。再提出1/2-1/5=?的時候,學生就輕而易舉地寫出來了。學生自主探究,就一定會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學生易錯的資源,想方設法利用起來,課堂教學出現生動有趣現象。正是因為他們出現了或多或少的錯誤,才使得一堂課因錯誤而贏得滿堂彩,才更能體現課堂的可操作性。
三、以“錯”為媒,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誘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意識,不要怕學生犯錯誤。教學時,正常現象是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嘗試與創新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錯誤中快速成長,在錯誤中勇于創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才能慢慢被發現。這樣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中感到吃力,而是感到快樂與自信。教師若能在錯誤中獨具慧眼,挖掘蘊藏在其中的創新因素,并給予他們點撥與鼓勵,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打破眼前的思維定勢,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如四年級有一道練習,四(1)班有單人桌8張,雙人桌20張,這個班可容納多少學生?大部分學生都做對了,并給出了算式:8+20×2=48(個),但卻有一個女生寫到:(8+20)×2=56(個)。全班同學看到后都說錯了,那個女生臉紅地低下了頭。我請那位女生講講她的做題思路,她不好意思地說都看成雙人桌了。這時我啟發她繼續順著思路說下去,結果她深刻地認識了自己是怎么犯的錯誤,同時還把正確的算式給出來了,(8+20)×2-8=48(個)。就在這時,鴉雀無聲的教室里響起了掌聲,此時同學們頓時活躍了起來,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四、以“錯”為媒,引發學生探究欲望
學生在出現錯誤的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智慧的眼光來找出學生出錯的因素,激起學生的潛能。如果沒有察覺到學生所犯的錯誤,而是只給他們正確的答案,學生的創造性與主動性的發揮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巧妙地利用這些錯誤,不僅能讓每一階段的學生觀察到答案,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有這樣的一種情況:
讓同學們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師:仔細看圖觀察,∠1與∠2誰大?誰小?(小組合作)
生甲:我認為∠2比∠1大,覺得邊長不同,邊長越長,角就越大。
生乙:一樣大,因為兩個角的開口一樣大。
最后他們在討論、交流、動手量的過程中得出了統一的結論: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是無關的。如果我直接把結果告訴他們,那就沒有同學們自己探究出來的更讓人信服。通過對錯誤的指引,同學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提高了,而且激起學生的靈感。讓每個學生都能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以“錯”為媒,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學生的錯誤是無意識的,不可能僅僅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復練習就能得到有效糾正,應當讓學生自我反思,從源頭找起,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慢慢改正。
例如:六年級有一道題目,笑笑從圖書館到學校,去時每分鐘走50米,回來時每分鐘在30米,求笑笑往返的平均速度。有不少同學這樣寫到(50+30)÷2=40(米)的錯誤答案。學生主動判斷正誤,辨別錯誤的原因,進行討論,并制定糾正方案。有學生提出應該按公式:總路程/總時間=平均速度而求出,總路程看成1,去的時間為1/50,回來的時間為1/30,所以是1÷(1/50+1/30)。“老師,總路程是往返路程,所以應該是2,不是1,所以正確答案就應該是2÷(1/50+1/30)。”……一道錯題,經過了一場激烈的大討論,最后在學生們的找錯、議錯、辯錯、糾錯的反思中結束,不僅能幫助學生逐漸明確此類題的正確知識,又能主動地修正自身存在的相關問題。
在實施“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新課程之際,教師要用一顆具有愛的心,寬容地對待學生在學習中已產生的錯誤。把“錯誤”放在正確的位置,讓寶貝閃閃發光。“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適當的機會,時刻樹立“錯誤資源”的意識,正確理解和認識乃至利用錯誤,讓錯誤成為課堂上重要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正確思考問題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的研究》翁飛萍、鄔麗俐、俞紅、曹沼濱、鄭芬艷《普陀教育》2011年1月
[2]卓海鳥.直面“錯誤”?演繹精彩――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08,(3).
[3]張瑜.“悟”從“誤”中來――淺議錯誤資源的教學處理.小學教學參考.2012.(Z1)
[4]楊大花.課堂因錯誤而“精彩”[J].教育教學研究,200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