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萍
摘要: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歷史標志,如何在小學課堂中傳承傳統文化已然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點課題之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該如何將人文素養的培育與傳統文化教學相結合,并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實際教學,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提升,本文對此做出詳解。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引言: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應遺忘精神建設,而傳統文化作為承載中華數千年歷史的積淀,教師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應該讓學生重視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同時,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適當融入傳統文化,能促進學生對語文現代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與質量。
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
(一)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歷史素材
語文作為我國文學及文化傳承的主要科目,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既包括以林海音《冬陽·童年·駱駝隊》為代表的自傳體小說,又包括以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為代表語言隨意意境深遠的文學作品。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課文屬于較難的課時,這是由于古詩詞語言更加講究縹緲抽象的意境,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小學生積累一定的課外知識。我國傳統文化擁有深厚的底蘊,包括戲劇、散文、詩歌等,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但包括傳統古詩詞文學作品,還有很多小說類節選,學生因此往往需要進行課外素材的積累。同時,小學語文是聽、說、讀、寫四門基礎技能的應用綜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元素,就是在引導學生總結語言的規律,也是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歷史素材[1]。
(二)引導學生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
在部編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作者以自身深厚的素材積累所形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作者經歷、心路等素材,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也能幫助學生重新對文學作品形成新的認知。教師除了在課堂中結合課文融入傳統文化以外,還能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幫助學生總結、積累一定的文化底蘊。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講述課文的中心思想,還需要對作者寫作方式進行總結,從而方便學生理解、學習。為了有效促進傳統文化在課堂上的滲透,教師往往會通過歷史故事或課外閱讀延伸的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軍神》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先講解課劉伯承平生經歷,讓學生學習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接著,教師引入沃克給劉伯承做手術,劉伯承拒絕用麻藥的情節,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主題的理解與認識。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師不僅能引導學生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優秀地成長[2]。
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結合傳統故事,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師不僅肩負著傳承知識的重任,還有著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義務,因此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對少兒起到識字句讀培養的教學模式,更是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的有效渠道。近代以來,許多教育學家提倡,少兒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因而有必要塑造健全的心智與良好的性格。為此,教師應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素材,針對當前課堂教學氛圍低落的現象,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學生好奇心這一天性,把握好教育教學方式,避免一成不變地使用文字與道理式講解,結合傳統游戲與歷史素材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并不代表著教師應當遵循傳統教學方法的刻板流程,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引入的新方法,創建課堂教學新形勢,將中華傳統故事、人文素材結合現代教育方式進行開展。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無名島》這一課中,教師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聯系我國地理環境開展教學,以南海神話與人文作為切入點,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還可以從引導學生從質疑課題入手,如“本文中的島為什么稱為 ‘無名島’”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后教師再向學生分析與文章中心思想相近的傳統故事。這樣的方式能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勇于思考,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在不斷交流與積累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3]。
(二)開展傳統游戲,提升學生自我認知
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中記載的內容,從而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小游戲。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自相矛盾》與《田忌賽馬》這部分課時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關于成語等典故的由來以及相關小故事,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玩“成語接龍”等小游戲,從而拓展學生眼界,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同學們知道矛跟盾是什么樣子的嗎”,有的學生可能在電視劇或其他渠道了解過一些,而有的學生可能完全不知道,因此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或圖像PPT等方式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并向學生展示“驚弓之鳥”“養由基”“孫臏”等歷史故事,讓學生接觸到春秋戰國時期下的歷史背景,然后再向學生引出“矛盾”。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通過查閱課外資料了解每一篇課文下的歷史背景與主題思想,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4]。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積累的寶貴財富,因此教師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十分有必要,一方面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對成語典故、歷史人文等素材進行積累,拓展學生眼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教師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傅單艷.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名師在線,2018(34):23-24.
[2]劉彬彬.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D].閩南師范大學,2017.
[3]萬可.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孝文化教育的研究——以揚州市W小學為例[D].揚州大學,2017.
[4]胡倩.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分析——以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材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