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在全面進行中。打造和諧、快樂、高效的數學課堂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夢想和追求。“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率!向每節課堂要效果”等口號不斷地被提出來,這實際上反映了新課程改革下的一種課堂教學目標,那就是要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
關鍵詞:快樂教學 高效課堂 初中地理
教學中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生動活潑地去探索,積極熱情地去交往。怎樣讓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是初中地理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有效的學習氛圍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之中及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課堂效果反應了師生關系,融洽的和諧師生關系有助于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的思想,善于激勵他們。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對學生的鼓勵和批評才具有實際效果,否則產生負效益。師生間的融洽關系意味著師生生命的相遇與共融,每一個眼神與動作都潛藏著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去創造高效的學習氛圍。上課我總要先夸一夸孩子們:從坐姿到精神面貌;從預習到作業;從個人到小組……孩子們的臉上總洋溢著甜美的微笑,我也覺得滿載著快樂引領他們到知識的彼岸是一種幸福。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發興趣,保持高效授課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學生一旦對地理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地理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生動活潑、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趣味,才符合學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學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應該采用。但又必須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反饋和思維活動情況靈活選擇教法。所以我們盡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拋出來,讓學生帶著興趣去接受它,從而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如在探究《黃土高原》時,我首先在前面一些泡沫、一些沙土、一些樹枝、一個噴水壺,模擬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狀況,從而發現生態問題。此時,師生的關系已經拉近,在不知不覺中已激發了學生"動點",當我剛停下,許多同學爭著"試一試"。當即請兩位同學上臺參與實驗。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此時自然引出課題,再順勢啟發:水土流失還與哪些因素有關?全班一下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問題。人文、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放飛學生心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極大發展。整節課大家在快樂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學習興趣更濃了。
三、設計“動”點,探究高效教學方法
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學生的這個基礎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有關,但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生活環境關系更大。并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怎樣引出新知識,怎樣用同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一個概念,怎樣創造情景,怎樣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等,都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如游戲法;教學中我們常采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我們采用行政區拼圖,主要地形區拼圖;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于游戲中,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欲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個個動起來。在介紹《黃河》一節時,我們設計幾個學生參與活動:不同的學生代表不同的省份,黃河發源哪里,流經幾個省份,在什么省份注入渤海,每個同學自己判斷所處什么河段以及會出現什么生態問題,大家齊心協力想出方法。通過自己體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種成員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如果不遵照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破壞環境,最終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影響人類自己的生存;課堂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踴躍參加。從而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還有制作法;在課堂上,我們設計許多制作活動,如:等高線模型制作,地球運動課件、手抄報等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同時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我們一起操作分析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什么是夜半球,什么是晝半球,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地球的運動包括自轉和公轉,地球公轉產生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老師首先通過展示地理圖片,吸引學生興趣,再利用FLASH 動畫引導學生分析地球的運動,通過觀察、記錄,分析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四、努力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練”出學生的真水平
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表達,從而達到學生個體聽、說、讀、用能力的全面發展。比如如在講《氣溫的分布》時,一天當中早晨氣溫低,中午氣溫高,晚上氣溫低,一天的氣溫變化為日變化,一年的氣溫變化為年變化,還有海洋和陸地的性質不同氣溫高低也不一樣,夏季我們會去水里游泳,是因為水吸熱慢,所以氣溫低,而冬季水溫高是因為水散熱慢的緣故,為了有切身體會,我帶領同學們專門用一杯水和一杯沙子在不同時刻做了記錄,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并與理論進行對比后再要求學生體會理解。這樣學生對生活地理常識的理解就更加多元化,更具體可感。
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意、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有機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學生從而學得輕松,才會樂學、愛學。
參考文獻:
【1】白雪梅. 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快樂高效課堂教學研究[J]. 學周刊, 2016(15):57-58.
【2】于芹. 實行快樂教學,實現高效課堂[J]. 學子:理論版, 2015(13):50-50.